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实现城市绿地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知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难点在于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以进行针对性调控。文章选取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32个建制市为样本单元,综合应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1996—2016年市域建成区绿地率时空分异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时序变化上,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且高于全国水平,内部差异逐步缩小但长期存在。②空间分异上,整体水平"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增长速率及幅度"由北向南"逐步提高。③影响因素探测上,社会经济政策类因子的影响力较自然地理环境类因子更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最强。双因子交互作用力普遍高于单因子,人口密度在交互过程中提供持续驱动力。通过研究,以期为科学制定京津冀城市绿地建设政策、实现绿地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亦对其他城市群绿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研究是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分析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可为拓展和深化我国该领域研究思路及内容提供参考。基于文献统计分析视角,以CNKI和WOS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分析文献量演变及期刊分布,进而针对研究内容、尺度、方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研究表明:①国内外研究均快速增多,且属于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②研究内容方面,个案分析多而一般性规律研究少,且偏重格局及演变特征揭示,机理挖掘及对策制定仍处于深化阶段;研究尺度方面,由静态中小尺度空间向长时序宏观空间拓展,尺度效应及尺度间关系的探索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方法方面,数理统计与空间形态展示已较成熟,而在多学科方法融合、定量与理论分析结合等方面有待完善。③未来研究应广泛结合时代背景,着力构建系统分析框架,注重拓展多尺度研究视角,集成空间分析及大数据应用等方法,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规模扩展对城市绿地面积增加的支撑与制约作用十分明显,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扩展关系,对于科学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和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1996-2013年的31个省级行政区建成区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年均扩展面积、年均扩展速度、增速扩展系数刻画城市绿地与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特征和规律,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城市绿地与城市用地规模之间的长期均衡和作用程度。其分析结果可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基础指标,探明其在市域尺度上存在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差异化制定城市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我国大陆建制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1996~2015年我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演变特征。实证表明:从时序演变看,由于全国公园绿地面积增速相对快于城市人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上升,增速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从差异变化看,市域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进一步扩大;不同规模城市群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呈"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规律,但增速却呈相反态势。从空间分异看,市域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明显,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年均增幅和递增速率均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规律;增速变化类型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低水平中速增长型城市占比最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背景下,科学认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机理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选取陆桥通道样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 1996—2016 年沿线样带 139 个建制市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 1)沿线样带市域建成区绿地率逐年提升,但存在明显时空分异,呈东西部两头高、中部低的“U”型格局; 2)地理探测显示样带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差异是自然、经济和政策等因素非线性或双因子作用的结果,年均温为核心主导因子,园林城市政策、海拔高程是次要解释力; 3)自然地理本底是奠定差异的重要基础,政策引领是关键,经济水平是直接推动因素,产业结构、土地供给和基础设施为外部主导动力。研究定量化呈现了自然因素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大尺度、长期性影响;探测“自然—经济—政策”多维因素的综合作用,更精准地对城市绿地建设分类施治,是典型区域和典型方法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8.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脱钩"研究能定量化和精细化呈现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的耦合关系,是典型视角和典型方法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以期为新时代有序推进三者统筹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6~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工具分析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与影响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建成区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均与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三者共同决定了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的现实进程;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影响建城区绿地面积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最为密切的度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探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在多尺度下的演变规律,廓清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特征及最佳研究尺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和尺度方差等方法,将地带、省、市3个尺度纳入统一框架,探究1996~2016年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差异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差异指数测算显示,3种尺度下区域差异均长期存在,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2)尺度方差分解表明,尺度方差及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市级、省级、地带级,即尺度越小,其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以期丰富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绿地区域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