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4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作为地下水调查与寻找的一种技术手段,实质是通过研究大地物理场的变化(物性差异)特征,借以达到解决一些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详细介绍超低频地质遥感探测法在地热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2023,39(7):133-138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白雪锋  许浩  周燚 《中国园林》2023,39(4):71-76
寺庙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探究选址特征可挖掘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变化,是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缩影。基于ArcGIS和GeoDa平台,研究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耦合特征,探讨城寺关系,结果如下。1)寺庙选址。清末,寺庙多集中于城南和城西,寺庵、祠庙均由城南向城北扩散;民国,寺庵在城北呈多点集聚,祠庙则向中华门外扩展。2)城寺互动。近代城市寺庙与路网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城市中的区位逐渐边缘化。清末,寺庙毗邻城市中心,与商业空间互融,城寺互动紧密;民国,寺庵与路网相关性远大于祠庙,在城市中占据更加优良的区位,祠庙因政权的转型、城市建设的影响而走向衰落。系统构建了近代南京城市寺庙GIS数据库,可为城市史、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量化方法参考,对南京近代寺庙遗产活化及当代寺观园林的选址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雪锋  许浩 《中国园林》2022,38(7):139-144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基于权力视角探究风景资源的时空格局,为其保护范围的划定、特色品牌的塑造提供实践参考,也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方法借鉴。运用ArcGIS平台及Ripley’s L指数等方法。(1)时间演变。数量呈V形变化,民国最多。封建时期主要受皇权影响,民国则受官权影响。(2)空间扩展。分布重心由鸡笼山、覆舟山向钟山东侧移动。(3)空间格局。五类风景资源随着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均先升高再降低。历史名园的空间尺度最大为522.023m,纪念建筑的集聚强度最高为980.311。揭示了权力对景源时空格局的影响机制,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