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6篇
  2023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近30年来加剧的气候变化已经显著改变了北温带森林的树木物候,并对城市植被生态与景观产生长远影响。尽管此前已有研究揭示北京地带性植被生长季与花叶物候的整体变化趋势和气候响应特征,物候响应的种间差异及各物候阶段的响应敏感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聚焦1980s-2010s北京植物园45种园林树木物候的年代际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树种、各物候阶段的物候响应特征和响应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与30年前相比,各树种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分别平均提前10.2日、7.5日、2.4日(p<0.05),开花持续期延长,每日同步开花树种增多;各树种展叶始期平均提前7.8日(p<0.05),秋色盛期及落叶末期分别平均延后7日、7.8日(p<0.05),导致生长季及叶幕期显著延长(p<0.05)。以物候变化量绝对值衡量特定物候阶段的响应敏感性,发现与其他物候阶段相比,始花期的响应敏感性最为突出且种间一致性较强,而叶衰老物候在响应方向及程度上的种间差异最为显著,开花、展叶物候的响应差异导致8个树种的花叶时序发生颠倒。以始花期、末花期、展叶始期及落叶末期的响应敏感性标准化值均值衡量各树种的综合物候敏感性并作树种聚类分析,发现玉兰、紫丁香、华北珍珠梅、元宝枫、黄刺玫等树种呈高物候敏感性,文冠果、毛泡桐、桑、碧桃、楸等树种呈低物候敏感性,且大部分树种各物候阶段的敏感性特征并不均衡,需予以持续关注和进一步探究。面对持续变暖、极端性增强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从树种层面为提高北京城市植被景观与生态的气候适应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在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乡村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乡村景观风貌的改造提升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相比于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的人为干预和介入较少,自然属性更强;相比于城市中的各种硬质设施,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中起到了更重要的景观风貌塑造作用。乡土植物不仅能从视觉效果的层面上给人们带来享受,更能有效支撑本土鸟类、昆虫等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升乡村生物多样性,赋予乡村景观归属感和生命力。但是近年来,各地区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重塑乡村景观风貌的同时,产生了硬质场地过多、传统农林用地锐减、景观均质化程度严重等问题,导致乡土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正>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相关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河流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求,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在维系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引发了河流水质污染、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外来物种入侵等诸多问题,河流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各项流域规划,推动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的完善,为流域生态系统的治理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城市棕地的改造与修复也逐渐受到各界关注。各类城市棕地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为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场地问题提供了空间载体。而针对不同的城市棕地,其景观再生与生态修复的设计策略也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生产性景观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产改造,富有生命力与文化内涵,能够长期继承,并有明显物质产出。植物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在生产性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应用与设计目标紧密联系,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与生产成果。因此,本文梳理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分析植物在生产性景观中的功能,提出植物应用与设计的要点,以期为生产性景观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了一项国际文书——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以帮助实现城市保护驱动下的城市发展与控制。历史文化景观(Historic Cultural Landscape, HCL)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历史特征得以保留、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景观;或是虽然没有历史积淀,但随着人们居住而改造过的文化景观。作为景观中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植物有着突出作用。第一,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域的传统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使景观风貌独具地域特色;第二,在人类对植物长期的研究与利用过程中,植物自身积累下的丰富文化内涵能令历史文化景观的意境表达更上一层楼;第三,植物的时序变化能为历史文化景观注入活力与动感,使景观富有动态美;第四,依托植物的选择与应用,丰富景观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