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建筑理论之概念溯源、历史回顾及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题、新方法与新特征。基于对196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理论发展的回顾,指出建筑理论在当下需要应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新兴技术和气候变化4方面的挑战。基于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的梳理,指出其在连续性、原创性、体系性方面的欠缺。在上述基础上,讨论未来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程。  相似文献   
2.
<正>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之重大、现实之复杂、视角之多元,注定令其不仅是理论家和学者的集体工作,亦需要来自设计实践的“一线”视角。由此,围绕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之于理论建构的潜能及关系、未来技术革新对于建筑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三大方向,特以访谈的方式,邀请18位建筑师和学者展望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本影响深远的建筑学经典著作的结束部分,文丘里提出了“困难的总体”(a difficult whole)这一概念.他写道:“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建筑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整体”(An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does not forsake the whole)[1]88.在文丘里看来,正是总体的首要性、而非局部之间的相对关系,构成了一种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建筑形式语言的根本,而与“排斥异端的容易的总体”相比,“困难”源自这类总体需要“兼收并蓄”[1]88.  相似文献   
4.
在OPEN建筑事务所的实践中,地表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新近开幕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中,一个"Z"字形的"超级表面"将原服务于上海龙华机场的5个独立航油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座开放的城市公园和一个艺术机构的并置。通过回溯这一历时6年的项目设计历程,文章试图从关于城市地表的理论话语和OPEN的实践经历两条线索,对这一项目展开论述。它既标志着OPEN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共性和空间开放性的追求,也就如何更高品质地维持这一公共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6.
2019年11月,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上海西岸美术馆开幕。这座看似平淡无奇、并非人们所熟悉的奇普菲尔德式的建筑也因此引发了诸多讨论。文章试图从场地的具体性入手,通过与同样位于后工业城市中的德国埃森福克旺根博物馆的比较,从场地特征、平面组织、立面材料三方面,指出奇普菲尔德在处理位于后工业场址中的美术馆所具有的倾向性:借助平面的策略与材料的选择,以实现场地的工业过往和当下的日常景观之间的平衡。由此,西岸美术馆的设计恰恰体现了奇普菲尔德实践中的非签名式建筑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从场地中一面留存的长墙开始,大舍建筑的新作"边园"构建起了一段生气勃勃的城市日常生活与幽冥安谧的野生之景并置而互相观照的体验。文章回溯了从森佩尔的四要素原型到中国古典建筑的三要素解读,再到建筑师柳亦春提出的由"亼""屮""口"构成的建筑原型"舍"这一线索,并在此基础上从基座、架构与遮蔽三个基本元素出发,对边园展开阅读。文章认为正是通过将场地中留存的长墙转变为新构筑物的基座,改变了基座、架构、遮蔽三元素之间的并置关系。长墙不仅承载着整个构筑物,也将自身属性赋予了其上的列柱与屋面,它们共同塑造了边园中既分隔又联结的两种迥异的空间特征和景观体验。  相似文献   
8.
大制图     
建筑制图依赖的是一套表达建筑的标准画法。为了保证普遍的可读性,符号、线宽、线型、填充和填色都有固定的类型。当建筑本身不是"全局"的一部分,建筑制图还能表达些什么吗?制图技巧依旧,但是惯例却能被精确的直觉和细微的差别所打破。该文章通过对里伯斯金作品的解读,探讨"大制图"及其对建筑学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莫万莉 《建筑学报》2021,(11):98-103
通过对建筑师王灏完成于2018年的绍兴桂园新村改造项目建成后的多次回访以及与建筑师、业主、使用者不同角色的访谈,以时间和日常中的桂园新村为评论对象,展开一种"后置的评论":项目从一座二层小楼的废墟开始,时间借助物质化的形态,被有意识地显现于场地、结构、围合与材料中,使得项目在上述4个层面上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正统观念产生偏移,并进而提供了一种反思当代建成环境的批判性视角.  相似文献   
10.
莫万莉 《时代建筑》2023,(2):130-137
作者以米思建筑新近完成的山水柴院为讨论对象,指出建筑师在“普通乡村”中实践时的双重考虑,即对空间、材料、建造等建筑学本体议题的关照,以及建筑师如何作为一个协调者,令建筑能够获得更大的能动性。文章认为米思建筑从“基本”出发,从而致力于在更大的语境中对建筑学之内与外的挑战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