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8):4-11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12):86-92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过去对于规划设计师单一的教学指导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参与式教学工作坊的出现,有助于解决当下教学与实践脱节、各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探索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路径也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以“共治的景观”工作坊为例,从课程内容及内涵建设的时间脉络、流程为主线,其主要经过“观察、发掘、博弈—交互意识训练—项目方案落地—网络化建设探索”4个阶段发展演变,其脉络与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网络的建设探索与发展轨迹相辅相成。以阐释实际案例与课程发展进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校社高校互动的新方式,从而肯定高校产学研与社区营造进程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探索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此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与高校教学互动的创新思维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知觉可以让个体在空间中获得恢复性效益,研究恢复性知觉的作用来源则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划设计更具恢复性效益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因此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由深度休闲、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三者共同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市徐汇滨江滑板空间为例获取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对其进行检验并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1)深度休闲对场所依恋有积极影响;(2)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有积极影响;(3)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且在场所依恋中介作用下,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间接的积极影响,其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故而城市恢复性空间的建构需要关注深度休闲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匹配,加强场地的功能性条件并提升个体在场地中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个体的恢复性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