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制冷剂的选取不仅要考虑保护臭氧层,而且也要考虑降低温室效应,开发新型的制冷剂必须要研究制冷剂的热物性。文中基于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COSMO-RS)模型,即依据量子化学计算信息和统计热力学理论进行物质的热物性预测。采用COSMO-RS模型研究三元混合制冷剂(R600a+R152a+R134)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元混合制冷剂(R600a+R152a+R134)气液相平衡时压力的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大为7%,组分1(R600a)的气相摩尔相对误差绝对值能够控制在12%以内。组分2(R152a)气相摩尔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大为7%。所以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证明了COSMO-RS模型可用于计算三元混合制冷剂的气液相平衡性质。  相似文献   
2.
在Burnett原理基础上搭建了高精度PVT实验台,对新型环保混合制冷剂R1234ze/R600a进行了热物性测试。在温度范围为280.15~330.15 K时,测量了质量分数为80%/20%和75%/25%的R1234ze/R600a混合制冷剂的PVT性质,同时拟合出了相应温度与压力下该混合工质的密度与气体维里方程,为进一步研究该混合制冷剂作为新型替代制冷剂的性能提供了热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3.
脉管制冷机在当今社会应用广泛,但目前对脉管内部气体流动的热力动态过程缺乏微观机理研究。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微通道模型,并对微通道内进行充气和放气,模拟脉管的压缩和膨胀过程,研究脉管轴向压力、密度、速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过程进行,气体轴向的压力与密度梯度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平衡,但会出现微小的逆向梯度。膨胀和压缩过程在64 ps时,在微通道出口附近出现最大速度,分别为775 m/s和864 m/s,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最大速度处逐渐向压力低的方向移动。微通道内各点压力波与速度波的相位随位置而变。在压缩过程中,微通道内靠近封闭端温度较高,可高达500 K;远离封闭端温度较低,可降至223 K,膨胀过程则相反。一次循环温度场叠加时,在热端处,时间积分的平均值为375 K;在冷端处,时间积分的平均值为244 K,有利于热端向环境散热和冷端制冷。  相似文献   
4.
以一组同分异构体的新型环保制冷剂HFO-1234yf与HFO-1234ze为研究对象,在定温条件下对纯HFO-1234yf制冷剂以及HFO-1234yf与HFO1234ze混合制冷剂在反应釜内合成水合物的过程进行测试以及记录。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0.1℃条件下,HFO-1234yf水合物合成的诱导时间短,蓄冷量大,相变压力较低,是较为理想的蓄冷工质;HFO-1234ze难以合成水合物,同时使HFO-1234yf水合物的诱导时间增长,蓄冷量减少,相变压力增高,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准确的短期建筑冷负荷预测对于建筑供能系统的运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驱动模型因在挖掘建筑实际负荷特性、提高预测精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内扰特征变量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数据驱动负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型校准技术从冷负荷时间序列中反向挖掘内扰相关数据信息的方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获得的人工内扰特征变量数据对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短期建筑冷负荷预测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相比于完全缺失内扰特征变量的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可降低11.46%,相比于使用日历信息作为内扰特征变量的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可降低6.5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