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章试图从代际研究视角来审视60年代生建筑师群体,认为代际关系的转变与更替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还与建筑师群体的知识与思想转型有着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60年间,时代变迁和建筑思潮的频繁更替,导致建筑师群体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文章采取代际研究的视角,认为60年代生的建筑师群体具有其独特的代际特征,并从其成长背景、代际意识的形成、代际与传统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一群体的代际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筑思想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设计与实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蜕变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从设计到建成,历经多次变更。本文试图考察中国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经历的若干重要变更,以反映其真实的设计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同龄人并兼具学者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常青与赵辰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文章记录了他们的对谈内容,话题主要包括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方面,试图呈现出双重身份的建筑师个体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建筑系“新三届”群体既是新旧教育体制转型的亲历者,又是同济大学建筑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推动者.文章聚焦同济大学“新三届”群体在中国建筑发展中的传承作用,并从教育、学术和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呈现同济大学“新三届”建筑学人在学界与业界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记录了分别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两位建筑师——崔愷与王维仁的对谈内容,对话反映出两岸在时代发展、建筑教育及建筑思想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并试图以此呈现两岸30年以来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建筑师个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多西方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今在中国工作。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有备而来,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仍缺乏足够了解。文章试图探讨中国当今城市化的若干方面,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发展。对于国内外的专家而言,常常出现一种矛盾的境况:一方面,双方的建筑师和规划师都相信图纸能够自我表达,多余的解释是不必要的;而只有少数人认为这样存在(由业主和使用者)引起误解的可能,需要构建一个观念体系以克服文化、社会及语言障碍,从而寻求独特的解决途径。这种误解不仅与建筑理念相关,而且与建筑使用者的行为相关,而正是使用者促使项目真正获得成功。一些西方专业人士在经历首次失败后便不愿继续在中国工作,另一些人则坚持下来并在现有体制下——通常总是被误解——的单调工作中辛苦奔忙。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诠释当下的实际境况,提出有力而清晰的理念,并足够灵活变通以适应发展中不可预见的变化。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去了解中国社会,聆听业主、合作者及使用者的声音,同时也要想办法影响其他参与者——虽然总是存在误解的可能。作者认为有必要抛开惯常的解决方式,寻找新的观念,这些观念最终将影响我们看待西方世界城市化的眼光。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置入知识社会学的代际研究视角,分别从观念、实践及影响等若干方面,考察其与第四代建筑师形成的代际差异,论述了第四代建筑师的价值理性偏向与第五代建筑师的工具理性偏向,文章认为,与第四代建筑师的开拓性、批判性及反思性相比,第五代建筑师整体呈现出接续与融合的代际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于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活动进行了整体性的回顾,并尝试切入不同视角进行考察分析。从专业领域视角来看,这是一次新生代建筑师设计观念的集体呈现;从大众传播视野看,此次竞赛又是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10.
景观、建筑与城市化的关系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并且文化复杂的拉美次大陆过去是、现在也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一领域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国际经验的实验室。这篇文章将介绍一组小而经典的相关项目——一些代表着这类替代解决方案的新的城市聚居地。在选择这些案例时包含了不同的国家、基地、规模和设计哲学。然而,虽然有着这些共同的特点,这些案例却并不是在回应同一种独特形式的问题,不像在"田园城市"的这个概念下的一些分支那样。因此,它们应该被解读为对"田园城市"这一概念的诠释。这些案例是:①乌拉圭鲸角的海景之屋旅馆夏季度假村;②墨西哥城圣安赫尔的埃尔佩德雷加园区;③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埃尔佩德雷古洛周边社区;④智利里托克的开放城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