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始建于清代的江氏家庙为例,通过对该祠堂建筑的选址、形制、装饰以及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历史文化层面的解读,揭示潮汕祠堂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潮汕的祠堂建筑选址及环境营造体现注重风水的传统人居环境观念,建筑形制表征了礼仪有序的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建筑装饰反映了人们精致细腻的审美追求,建筑的使用功能则突出了礼乐相济的崇宗敬祖思想。  相似文献   
2.
江南园林与岭南粤中庭园审美特征个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焕宇  舒畅 《广东建材》2008,(5):151-153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具有同一性,江南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岭南园林等三大地方园林具有同根同源的诸多审美文化共性特征,同时,又因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差异,空间思维模式的不同,社会政治条件的反差,而呈现风格各异的造园特色。  相似文献   
3.
镍基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镀法制备了Ni-P、Ni-Fe-P、Ni-W-P非晶态镍基合金,分别利用EDS、XRD等手段对非晶态镍基合金的成分、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组分非晶态镍基合金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镍基合金均具有非晶态结构,在非晶态镍基合金中加入铁、钨元素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汉族民系文化分区的概念,广州从化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广府文化主导区、客家文化主导区、广客文化交融区三大片区。广府文化主导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主要以“三间两廊”建筑为基本居住单元,独立式祠堂统率居住建筑群,庙宇、更楼、炮楼等于村落外围守护村落;在客家文化主导区内,集祠祭、居住、防卫功能于一体的方形围屋是主要的建筑类型,堂横式方围主从有序,排屋式方围空间均齐;在广客文化交融区内,往往多种建筑类型及形制共存一村,相互融合,如客家祠祭空间受广府文化影响,出现了堂屋从堂横屋形制中独立出来作为祠祭空间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于2014年7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会议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及其现代应用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同期宣布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公布新当选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人选。会议集中展示了目前中国民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民居研究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民居研究内容及方法深化拓展,民居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拓展,村落与民居保护更加务实创新。  相似文献   
6.
侨乡民居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侨乡课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与之相关的侨乡建筑文化研究,在南方民系民居研究的基础上,也日渐深入。近代广东侨乡民居,充分展现了岭南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民居建筑在近代侨乡文化影响下丰富多样的演变图景。目前的研究现状表明,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研究的学科视野亟待拓展,基于民系特征加强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4):122-125
基于建筑美学理论展开分析,近代广东侨乡民居装饰的审美属性包括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内容,即经世致用的地域性特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民居装饰材料、技艺的地域性特征;民居装饰在侨汇经济、政治政策、社会治安等多样条件下的时代性特征;民居装饰在材料技法、造型符号以及题材内容等方面中外结合的文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铁片试样上研究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Ni-Fe-Ru-P合金镀层的工艺,考察了金属盐浓度对化学镀反应沉积速率的影响.利用优化的工艺配方在经过敏化,活化处理后的纳米碳纤维表面沉积Ni-Fe-_Ru-P合金镀层,分别利用EDS、XRD、SEM等手段对镀层的成分,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了热处理.结果表明,利用化学镀技术可以在纳米碳纤维表面获得连续、均匀的Ni-Fe-Ru-P合金镀层,且镀层为非晶态结构.在350℃以下热处理不会改变镀层的结构,在400℃以上热处理,镀层开始晶化.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本次大会较为全面反映近年来岭南建筑与文化的研究动向及发展特征,实现了岭南建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又一次阶段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展示了岭南建筑与文化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岭南地区粤及毗邻省市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互动;延续并巩固了岭南建筑理论研究的学术传统,推动岭南建筑学派理论主张系统深化。面向来来,我们不仅要加强岭南建筑理论的研究与总结,深入开展交流活动,还需广泛发动社会各阶层参与建构岭南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0.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5):130-134
近代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侨乡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在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演化。两种异质性的建筑文化相遇,在广府侨乡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充分交融的"合流式"融合模式,在潮汕侨乡、客家侨乡则分别表现为外来文化以"融入式"及"嵌入式"模式与本地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