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安徽皖南片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建筑,历史久远,文物资源丰厚。在文物保护上,人人有责。但是往往一场意外之火会把珍藏了多年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毁于一旦。从对古建筑的灭火救援角度出发,对古建筑火灾的特点、扑救对策及注意事项做了浅要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A 40 Cr steel was formed into a chain-wheel using a warm extrusion technology.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micro-structure, micro-hardness and phases of the extruded samp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analyz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microscope(OM), micro-hardness tester,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ies, chemical element distributions and phases of worn tracks at the extrusion temperatures of 550, 650 and 750 ℃ were analyz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EDS), and XRD, respectively. The friction-wear behaviors of extruded samples under oil-lubrication condition were observed using a wear test. And the effects of extrusion temperatures on the wear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idual austenite and pearlite exist on the sample at the extrusion temperature of 550 ℃ with the corresponding grain size and surface micro-hardness of 32.7 nm and 370.33 HV,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COF) of extruded sample at the temperature of 550 ℃ is 0.196 5, and the wear mechanism is fatigue and abrasive wear. While the acicular martensite exists on the extruded samples at the extrusion temperatures of 650 and 750 ℃, the corresponding grain sizes are 30.0 and 29.1 n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F(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f extruded sample at the temperatures of 650 and 750 ℃ are 0.187 4 and 0.163 6, respectively, and the wear mechanism is abrasive wear. As a result, the friction performance of extruded sample at the temperatures of 650 and 750 ℃ is better than that at the temperature of 550 ℃.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部分引发输电线路跳闸的火灾事故进行统计以及对典型火烧迹地的跳闸事故进行考察,分析山火发生的次数、跳闸率、地理位置、过火区域地形地貌等,探讨引发线路跳闸的潜在山火类型、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特性参数以及跳闸输电线路的放电特性参数。结果表明:易引发跳闸的山火类型依次为中高速中高强度的地表火、树冠火、冲冠火和地表火转化的树冠火;火灾基本为上山火,易形成高火焰、高热量、高温度、高浓度(烟尘粒子和带电质点)的易导致线路跳闸的环境条件;发生跳闸时输电线路主要放电部位为子导线,放电方式依次为对树、相间和对地;在中高强度火灾条件下放电距离突破了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所需安全间隙,产生流注而发生跳闸。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湖南电网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和输电线路山火数据,分析输电线路山火及其导致输电线路跳闸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具有明显的区段集中性。采用皮尔逊相关性计算,得到影响输电线路山火灾害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湖南地区冬春季节干燥天气、夏季快速生长的植被以及祭祖、烧荒频繁的用火习俗共同导致输电线路山火灾害频发,且极端干旱天气条件下的山火更易造成输电线路跳闸。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防山火对策。  相似文献   
5.
木垛火导致高压输电线路跳闸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山火作用下高压输电线路间空气间隙的击穿特性及机制,利用模拟实验研究了工频高压作用下单股、双分裂和四分裂模拟导线与地之间间隙在木垛火作用下的击穿特性,并与空气中间隙的击穿特性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木垛火焰可显著降低高压导线的平均击穿场强。高压导线在木垛火稳定燃烧期火焰作用下和在熄灭阶段火羽流作用下的平均击穿场强与空气中相应值的比值分别为27.3%~33.5%和39.4%~48.4%(实验值),均分别低于根据木垛火高温影响平均击穿场强公式计算所得稳定火焰中和熄灭火焰中的相应比值,即37.4%和49.8%(计算值)。这表明木垛火击穿实验中火焰的高温效应是降低平均击穿场强的主要原因,而火焰的电离作用相对次要。  相似文献   
6.
山火条件下高压输电线路放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双和三木垛火源和单股、双分裂和四分裂模拟高压导线研究了中尺度高压输电线路在火灾条件下的放电特性及其与火源火场参数的关系,提出了为防控火灾实际输电线路走廊内森林可燃物管理方法.结果发现,模拟导线在火焰中较纯空气中容易发生放电(火焰中空气平均击穿场强较纯空气中约下降64.9%);火持续时间、火焰高度和火灾荷载密度对平均击穿场强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火强度则是决定性影响参数(木垛火源双木垛火变为三木垛火时,空气平均击穿场强与火强度、火灾荷载密度、火持续时间及火焰高度增幅比分别为2.11、0.482、1.70和0.582);中高速中高强度的上山地表火、树冠火、冲冠火和地表火转化的树冠火易形成高火焰、高热量、高温度、高浓度(烟尘粒子和带电质点)的容易使线路跳闸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内部嵌入高温金属颗粒的可燃材料受热后可能会发生点燃现象,而高温颗粒与材料之间边界的传热条件对点燃机理有重要影响.同时考虑高温金属颗粒与可燃材料间的接触热阻和可燃物燃尽效应对点燃现象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颗粒尺寸、颗粒初始温度、材料化学反应热和接触热阻下的可燃材料点燃机理,发现了不同条件下材料的5种点燃现象:未点燃、一次闪燃后熄灭、一次闪燃后稳定点燃、未经过闪燃而直接稳定点燃和两次闪燃后稳定点燃.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城市建筑功能的高度集成化,拥有大建设规模的大跨度钢架结构建筑、单层工业厂房等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钢结构建筑火灾的严重性日益凸显。钢结构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形成具有作战时间长、需水量大等特点的火势,由此带来的火灾预防和扑救难题考验着消防一线作战部队的智慧和勇气。笔者根据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建筑的火灾特点、处置难点,以扑救该类火灾战术规程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分析研究此类建筑的灭火方法、管控措施,以供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火灾科学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对自然火灾现象的深入了解,从而促进消防安全设计/工程、消防管理以及灭火技术的发展,在中国NKBRSF(国家重点基础性研究基金)的赞助下,承担的“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五年计划项目。该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与中国几个著名大学以及从事消防基础科学研究的研究所之间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2002—2004之间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做了总结,对中国基础火灾科学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