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煤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准确地把握煤岩特征对后期的开发至关重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地区常规测井资料,结合煤岩岩芯测试资料,在对煤岩工业组分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法建立经验公式以及相应的测井解释方程,对煤岩的显微组分、工业组分、含气量等进行了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考虑三种类型指标期望的产品设计方案选择的决策分析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通过计算每个实际指标值符合决策者期望的程度来建立符合期望程度决策矩阵;然后依据公理设计中的信息公理,建立信息量矩阵,并基于建立的信息量矩阵来计算每个方案的总体信息量;最后,依据每个方案的总体信息量对方案进行排序。实例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力学性能检测、显微组织和断口分析,结合服役工况条件,对某油田公司发生的抽油杆断裂失效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腐蚀疲劳是导致抽油杆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抽油杆结构因素造成的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疲劳裂纹往往起源于抽油杆镦锻过渡区及其前沿30~60 mm范围的区域,同时抽油杆的表面脱碳也会导致抽油杆疲劳寿命的降低。通过优化与改进抽油杆结构以降低抽油杆局部的应力集中、添加缓蚀剂改善抽油杆的服役环境、提高抽油杆表面质量及制备耐蚀涂层等途径可有效提高抽油杆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合阳地区是我国煤层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在该区进行煤层气赋存特征研究并预测煤层气资源量,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十分必要。 为此,从地质条件、储层特征(煤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岩特征、煤储层吸附性、煤储层压力、煤储层渗透性及煤层含气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的保存条件优越;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层 11 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4 层,煤层累计厚度为 11 m 左右,主力煤层为 5 号煤层,单层厚度超过 3 m;煤质以中-高灰分、低挥发分的贫煤为主,受构造活动破坏的影响较小,煤岩的原生结构较完整,煤储层含气量高且吸附性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 1 600 m 的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约为 442.72 亿 m3,其中埋藏深度小于 1 300 m 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 335.01 亿 m3。 由此可见,合阳地区煤层气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伊伟  王伟锋  辛也 《复杂油气藏》2010,3(2):13-16,64
通过对岩心分析和录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戴一段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戴二段发育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同时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对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得出戴一段期间近岸水下扇的前积能力逐渐增强,沉积粒度逐渐变粗;戴二段期间扇三角洲长轴逐渐向西偏移。在此基础之上对有利砂体分布进行了预测,认为邵11井以东和真81井西南的地区以及真63井与曹62井附近地区为有利砂体较集中发育区,可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6.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分布规律,明确勘探方向,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和湖泊相。并根据层序划分结果,对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分析化验数据的归纳、总结,明确了8个有利储集体: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义东断裂带生物礁、缓坡带砂质灰岩滩坝、缓坡带灰岩滩坝、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带扇三角洲平原以及缓坡带前扇三角洲,在此基础上预测出4个有利勘探区,即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区、义东断裂带生物礁区、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区及缓坡带扇三角洲—灰岩滩坝—砂质灰岩滩坝混合区。  相似文献   
7.
韩城矿区单井产气量差异较大,为明确其主要控产因素,以该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归纳出三种单井产能模式,分别为模式Ⅰ:单峰-衰减式、模式Ⅱ:单峰-稳定式以及模式Ⅲ:多峰—不连续式,分别代表中高产井、低产井及不产气井特征。依据地质、构造及钻井资料,对产能模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区内含气量有重要影响,总体保存条件较优越,在东南缘边浅部含气量较低,其余区域均较高。渗透率主要受煤体结构及埋深控制,在碎裂煤区渗透率较高,碎粒煤、粉煤区较低,而原生结构煤区渗透率由埋深条件控制。结果表明煤层气生产特征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控制了含气量、水文地质特征、埋深及煤体结构,从而决定了该区煤层气井产能差异现状。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