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7篇
矿业工程   11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细粒煤泥脱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选择性絮凝脱硫的研究结果.本法可较好地脱除单体解离的黄铁矿硫,脱硫率可达80%以上,精煤硫分有较大幅度降低,可由2%左右降到0.7%~0.8%甚至0.5%以下.本法还可同时脱灰,且脱硫脱灰均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细粒和极细粒煤泥的分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开放型集散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一个集散式控制系统与硬件环境是紧密相关的。设计一个集散式控制系统,首先应考虑它的硬件环境设置,而它的软件系统设计则是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引入,面向对象集散式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已不必完全依赖于硬件的环境了。它的软件设计完全可以超前于硬件环境的设计,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软件设计所提供的不同的基本控制元类来组装成硬件环境中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控制要求。在本文中,主要讨  相似文献   
3.
田庄选煤厂分选产品燃烧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煤中含有0.1×10-6~0.15×10-6的汞,在燃烧和气化过程中被排放到空气中.由于其高挥发性和毒性,特别是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种重要的重金属元素.对河南省田庄选煤厂的一种T煤进行了分选,根据分选产品的TGA和DTG曲线分析了煤样的燃烧特性,通过对不同温度段元素汞和氧化态汞的采集和测定,研究了不同分选产品的汞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末原煤、末中煤和末精煤具有相似的燃烧和汞释放行为.烟气中元素汞的含量大于氧化态汞的含量.通过物理分选,煤样中部分无机汞可以被富集到重产品中.  相似文献   
4.
以平顶山田庄选煤厂的块原煤、块精煤、块中煤、矸石、末原煤、末精煤和末中煤7种煤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煤中汞在洗选加工过程中的迁移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燃烧温度下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通过物理分选,一些无机汞化合物被富集到重产物中;不论是原煤、中煤、精煤或矸石,在250~650℃下,释放出的总汞量最多,且其中的气态单质汞含量高于氧化态汞含量.  相似文献   
5.
提高选择性絮凝脱硫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矿浆浓度、矿浆、PH值、絮凝剂与煤样作用时间和煤系黄铁矿抑制剂对选择性絮凝脱硫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选择性脱硫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集散式控制系统中引入面向对象技术,是构造一个开放型控制系统的最佳途径,如果再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这样一个控制系统中,则会对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及更广泛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以“机动车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这一典型的集散式控制系统的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几种方法,并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应用型软件设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应用软件的设计,从其设计方法来看,目前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传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类设计。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几乎都存在有诸多不便之处。在本文中,提出了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来构造一个开放型的应用软件的方法,以适应目前广大软件开发的开发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引入,而向对要散式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已不必完全依赖于硬件的环境了,它的软件设计完全可以超前于硬件环境的设计,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软件设计所提供的不同的基本控制元类来组装成硬件环境中提出了种不同的控制要求,在本文中,主要来讨论如何利用面对象技术设计一个易维护,易组合与拆卸的开放型集散式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10.
对大同原煤进行深度脱灰,考察煤炭中常见的三种难溶性矿物与水煤浆黏度的关系。通过体积浓度校正,进一步探讨了矿物密度对水煤浆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难溶性矿物的密度是影响CW S体系黏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还需考虑矿物表面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