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吉山钨矿与中南矿治学院合作,在1983年至1984年,对大吉山钨矿开采细矿脉群采用的阶段矿房采矿法,底部出矿,进行了振动放矿研究试验,获得了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试验研究概况 1983年10月底在467中段18~#~20~#西六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煤层开采对覆岩含水层的破坏机理,采用岩石破裂过程流固耦合分析系统UDECFlow,根据老三沟井田6煤工作面地质条件,对覆岩含水层(砂砾岩、细砾岩和粗砂岩含水层)的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隙不断向上发育,直接顶、基本顶的相继破断和垮落导致了导水裂隙的形成;同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先前生成的一些裂隙出现了闭合,而工作面附近又产生新的裂隙。以6煤为例,对上覆含水层的保水开采难度进行分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水开采技术,如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注浆加固、降低采高、充填开采及部分开采等,将指导6煤开采时覆岩含水层保护,对同类开采地质条件下的矿井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国红  吴鑫  吴洪胜  董立军 《中国矿业》2014,23(6):101-105,139
为控制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研究方法,研究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分析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架与覆岩移动关系,进而找出改善顶板稳定性控制的合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某矿3上509工作面的具体条件,就控制顶板稳定性,提出对液压支架的要求,而且采取了变换移架方式、超前移架、在支架底座增设底调和调架千斤顶以及在顶梁与顶板之间增设金属网等控制顶板稳定性的具体措施。对同类开采条件下的矿井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和减轻老三沟井田地下水系受到采动破坏,借助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老三沟井田开采后的覆岩移动规律,对井田内主要含水层的保水难度进行分级,并分别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保水开采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于某矿2304工作面煤厚5.2m综放开采背景,利用FLAC3D、UDEC进行了不同采矿方法沿空巷道和顶板断裂特征模拟。模拟得出了大采高开采和综放开采的沿空巷道变形特征、顶板来压步距,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吉山钨矿为一含钨石英脉大脉型矿床。矿脉分南、中、北三组矿脉群。每组脉群宽60到70米,矿脉群间距70至280米,走向长600~800米,最长达1150米,矿化深900米,单脉幅宽0.01~3米,平均0.4米,倾角65~80度,某些地段单脉之间的距离很小,形成密集矿脉群;围岩主要是变质砂岩、闪长岩、节理发育,层理明显,普氏系数 f=8~14。  相似文献   
7.
吴洪胜 《A&S》2009,(10):60-60,62
对于智能交通中复杂的应用需求。传统的高速球已经不能够满足智能化的监控需求。随着高速球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球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高速球已经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应用局面及监控需求。本文以滨海新区为例,试分析光纤高速球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主亚关键层的活动特征及其对覆岩移动的控制规律是研究特厚煤层开采顶板控制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老三沟井田地质条件和赋存状况,通过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的方法,分析研究准格尔中部矿区老三沟井田煤层开采中主亚关键层活动特征及其对覆岩移动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基本顶(亚关键层)初次来压步距在45m左右,周期来压步距在15~20m之间;当工作面向前推进约130m,主关键层弯曲下沉量增大,且在两端发育纵向裂纹,而采空区中部覆岩压实,裂隙逐步闭合;由于关键层位结构的存在,使得开采过程中覆岩的大范围剧烈活动降低了对工作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