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5篇
矿业工程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玲  张润鑫  冯莺  赵季若 《材料工程》2006,(Z1):102-105,109
讨论了氯代仲丁烷(SBC)为引发剂、氯化亚铁/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在AlCl3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SBC/FeCl2/PPh3引发体系的活性在AlCl3存在下有较大提高,反应时间为120h,单体转化率可达62%,未加入AlCl3时单体转化率仅为17%.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体系自由基浓度为2.17×10-9mol/L.聚合物分子量55000,分子量分布1.62,分子量随转化率呈线性增加.经对聚合产物H-NMR谱分析得出在聚合物端基存在引发剂碎片,表明此反应经历了典型的ATRP过程.AlCl3的利用率为20%.  相似文献   
2.
孙艳妮  张润鑫  冯莺  赵季若 《材料工程》2006,(Z1):124-127,131
以三氯化铝(AlCl3)作催化剂,将多壁碳纳米管(MWNTS)悬浮在氯仿(CHCl3)溶液中,通过亲电加成反应,对MWNTS进行了侧壁化学修饰,并对化学修饰后的MWNTS作了红外光谱的分析.分别采用机械共混法和溶液共沉淀法制备了CPE/CNTs复合材料,对CPE/CNTs复合材料进行了拉伸性能及流变性能的测试,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CPE/CNTs复合材料拉伸断面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CPE/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碳纳米管的加入量为5份时,其拉伸强度最大,与纯氯化聚乙烯的拉伸强度相比,提高了75%;化学修饰后的碳纳米管在氯化聚乙烯基体中有了较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CPE/CNTs复合材料的表观粘度随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氯化原位接枝法制备氯化聚氯乙烯接枝顺丁烯二酸酐的共聚物(CPVC-g-M AH),并用FT-IR、1H-NM R对产物进行表征;同时还讨论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以及膨润时间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加快煤炭产业链的智能化发展是当前环境下保证煤炭稳定供给的重心,而煤岩识别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高煤层探测、智能开采、快速分选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了煤岩高效识别技术方法的综述研究。首先根据使用工况不同,将煤岩识别统筹为接触式识别与非接触式识别,根据技术类别将现有识别技术归类为过程信号监测、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反射光谱、超声波探测、电磁波探测,从识别机理和技术原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列举了典型特征下的煤岩差异。其次综合阐述了各种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工程实际中的煤岩识别技术应用现状;从理论技术研究、工况环境影响、煤岩特征3方面建立了不同识别技术的局限度评价表,超声波、电磁波探测技术局限度最低,红外成像识别技术局限度最高,其中工况环境对红外成像识别局限最明显,煤岩特征对反射光谱识别和过程信号监测识别局限最明显。基于上述局限度,对未来煤岩识别的研究重点提出4点建议:煤岩特征信息的深层挖掘,复杂多变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物理属性相近的煤岩识别新方法,综合地质条件的煤岩识别方法适用性研究,为我国煤岩识别技术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装备智能化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煤矿超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的建设,刮板输送机不断朝着重型长运距的方向发展,并且永磁直驱已逐渐取代“异步电机+减速器”成为刮板输送机的主要驱动方式,而传统双驱动刮板输送机存在停机率高、煤流分布不均且能耗大、跟踪性能差的问题,尤其长运距下链条张力波动大造成驱动电机电路涌动,已成为制约我国刮板输送机智能化发展的主要难题。根据刮板输送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传动”输送新模式,并阐述了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刮板输送机这一研究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与状态识别技术、多电机串联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多永磁电机同步控制技术、多智能体自适应协同控制,对于多驱动刮板输送机的设计研发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借鉴性;针对刮板输送机多永磁电机串联驱动系统研究面临的难题,将该系统分为4项关键科学技术:(1)多驱动刮板输送机新构型设计;(2)多驱动刮板输送机非线性机-电耦合动力学建模;(3)多驱动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脉动与主动控制;(4)串联驱动刮板输送机主动容错与自适应协同控制;从结构设计与优化、整机运维...  相似文献   
6.
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在聚氯乙烯(PVC)进行氯化反应的同时接枝上各种不同单体.从而制备改性的氯化聚氯乙烯(CPVC)。研究了PVC固相法氯化原位接枝St的规律,讨论了单体苯乙烯(St)加入量、氯含量对产物物理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t的加入量为10份时,改性CPVC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空白CPVC的屈服强度,但维卡软化点降低;改性CPVC的屈服强度和维卡软化点均随氟含量增加而增大;St的加入量适当,可以同时提高改性CPVC的屈服强度和冲击性能,降低熔体粘度。  相似文献   
7.
张润鑫  孙艳妮  冯莺  赵季若 《材料工程》2006,(Z1):214-217,221
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制备了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丙烯酸-2-羟基丙酯(HPA)和丙烯酸丁酯(BA)等五种单体改性的CPVC.用毛细管流变仪测定了它们的流变行为.讨论了CPVC和改性CPVC的熔体粘度与剪切速率、剪切应力以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CPVC和改性CPVC熔体均为假塑性流体,改性CPVC的假塑性增强,熔体表观粘度低于CPVC的熔体表观粘度.在190~205℃温度范围,两者的对数表观粘度与1/T呈非线性关系.CPVC-g-PMMA对温度和剪切应力更加敏感,CPVC-g-PHEA熔体的流动性明显高于CPVC及其他四种单体改性的CPVC.  相似文献   
8.
9.
苯乙烯氯化原位接枝改性氯化聚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技术制备了苯乙烯(St)改性氯化聚氯乙烯(PVCC)。研究了St单体加入量、氯含量对PVCC物理、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t的加入量为10份左右时,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69MPa),较未改性PVCC约提高17%,但维卡软化点降低;改性PVCC的拉伸屈服强度和维卡软化点均随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改性PVCC的熔体粘度较未改性PVCC的低,加工温度范围变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氯化原位接枝法制备改性CPVC,在氯化的同时加入丙烯酸丁酯(BA)得到CPVC-g-PBA,利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CPVC和CPVC-g-PBA的流变行为,讨论了两者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以及温度对熔体流变行为、熔体粘度的的的影响,并测定了其非牛顿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