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1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王坡煤矿为实验矿井,通过地表移动观测、钻探和钻孔电视探测等手段,对王坡煤矿3202综放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该矿综放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成果为今后指导该矿及其他类似条件矿区三下采煤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大同矿区“三下”煤柱充填开采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管的15对矿井中,村庄、铁路、河流等各类煤柱176个,仅侏罗系压煤量即达650M t。各矿煤柱具有埋藏浅、煤层多、层间距小、第四系薄的特点,是"三下"采煤的不利因素。但各矿地面都积存有大量矸石,充填材料充足,且煤层顶板坚硬,又是充填开采的有利条件。从充填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来看,都应当考虑采用充填法开采煤柱。  相似文献   
3.
进行村庄建筑物下采煤时 ,对地面建筑物采取加固、维修或建造抗变形结构房等措施有其局限性 ,已不能完全适应煤矿生产形势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90年代以来 ,北京开采所研究成功了几种解决建筑物倾斜问题的新技术。文章对这几种新技术在煤矿的实际应用、特点 (优缺点 )及适用条件作了介绍和分析 ,以期为煤矿企业进行村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新的思路和新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进行村庄建筑物下采煤时,对地面物采取加固、维修或建造抗变形结构房等措施有其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适应煤矿生产形势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90年代以来,北京开采所研究成功了几种解决建筑物倾斜问题的新技术。文章对这几种新技术在煤矿的实际应用、特点(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用了介绍和分析,以期为煤矿企业进行村庄、建筑物下采煤提供新的思路和新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研究了在兴隆庄矿工业场地内深厚松散层水平移动的特征和机理,确定了首次观测到的松散层出现集中水平移动的位置在深部厚黏土与承压含水砂土的交界面附近,该处为深部松散层的强度弱面.数值模拟显现了松散层集中水平移动现象,证明地层弯曲变形是导致形成集中水平移动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成果可指导避免将井壁卸压槽布置在深部厚黏土的界面附近,并且在兴隆庄矿主井、西风井治理工程的卸压槽选位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电导率成像技术在煤矿物探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双源型电磁法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的物探系统, 它承袭了MT和CSAMT二者的优势, 适合地面EMAP电导率测量。介绍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的特点, 并介绍了该系统在煤矿探测采空区、“两带”高度、断层构造、岩溶裂隙分布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分层劈裂注浆的基本理论和简要步骤,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破碎岩体地基的特点,设计出了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以及各注浆孔的注浆量等注浆参数,经检验,注浆后有效改善了岩体结构和力学性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法奎 《煤矿开采》2012,17(4):6-7,49
全国"三下"压煤达13.7Gt,同时地面堆积的矸石达4.5Gt,如能利用矸石进行充填开采,则既可提高资源回收率,又能节省矸石占地、改善地面环境。当前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为充填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使充填开采在全国各矿区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对当前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同矿区"三下"压煤开采措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同矿区各类煤柱较多,压煤量大。在当前资源趋紧、接替紧张的情况下,对煤柱进行规划和开采十分必要。通过对我国目前“三下”压煤开采技术现状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大同矿区的具体情况,对其煤柱(侏罗系煤层,不包括石炭二叠系煤层)的开采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星村煤矿约80%煤炭资源被村庄压覆,村庄压煤的合理开采是矿方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切实掌握本矿的开采沉陷规律,在东翼一采区布置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并进行了相应的地表移动与变形监测,取得了较为完整的地表移动变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对一采区地表移动变形观测资料进行拟合计算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该矿千米大采深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移动具有下沉平缓、下沉速度慢、移动期相对较长、无活跃阶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