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华北地台的石炭系主要为海相、陆相混合沉积的含煤地层. 地台本部沉积区因受东西向构造线的控制,地层厚度及岩相呈东西向有规律的分布,中石炭世的沉降中心在辽东、徐州一带,晚石炭世沉降中心已迁移至郑州、淮南一带.地层厚度及所含灰岩层数,由各沉降中心向外有逐渐减薄以至缺失的现象. 地台西部贺兰山棹子山沉积区,因受南北向构造线的控制,厚度及岩相呈南北向分布,中、晚石炭世沉降中心无明显迁移,往往由巨厚沉积向外很快变薄. 根据各沉积区相的组合特征,将中晚石炭世的沉积划分了五个相列:冲积相列,湖泊相列、三角州相列、泻湖相列和浅海相列.各相列均反映了与古地理景观的一致性. 地台本部沉积区中石炭世的古地理环境是:由南侧的滨海准平原环境,向北过渡为泻湖海湾环境,向东过渡为浅海环境.晚石炭世由北部内蒙地轴边缘的山前冲积平原环境,逐渐向南过渡为滨海冲积平原环境,泻湖海湾环境,向东南过渡为浅海环境. 地台西缘沉积区中石炭世为泻湖海湾环境,晚石炭世为滨海冲积平原环境. 根据地层厚度、岩性、岩相特征、灰岩层数及重矿物分析,可以确定中石炭世地台区地形比较平缓,海侵主要来自东北及西南方向.晚石炭世地形分异趋于明显,北部内蒙地轴强烈隆起,成为主要的岩屑供给区,南部及东部地轴、地盾也相应上升,海水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煤炭学会、地质学会支持下,煤化学、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煤的研究方法及合理有效利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5日到8日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6篇。来自煤炭、地矿、冶金、化工、石油、情报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近70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宣读了50余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煤炭资源评价与利用、煤田地质勘探、煤质、加工利用、煤岩、煤分子结构特征及伴生矿物利用等专题。除大会发言外,还就煤田地质与煤质、煤的加工利用,以及煤岩学与煤结构等三个专题分小组宣读论文,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太原西山煤田山西组2煤层和太原组8煤层含黄铁矿煤核。在煤核中有菌藻类和植物化石。高等植物化石是种子蕨、石松类等;菌类为各种球状的真菌、杆菌、放线菌、子囊菌、菌丝;藻类有胶刺藻属、胶绿藻属、集领藻属、颗石藻、漂浮藻属、多管藻属、松藻属、团藻属、蓝球藻属、新那藻属、鱼鳞藻属、皮壳藻属、金光藻属、菱形藻属、带形藻属等。它们的形态丰富多彩,而且结构清楚。从菌藻类具有淡水、半成水和浅海环境的属种,说明在成煤过程中有海水的侵入。它们以固着、浮游和底栖的生活方式分布在泥炭沼泽中。菌藻煤核的发现,对研究成煤物质、成煤环境和菌藻生物,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初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田地质研究方面的一些主要成果,简要地叙述了中国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七个主要聚煤期的煤炭资源远景。回顾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概略历史和主要成就。并阐述了中国煤田地质理论研究近10年来的新观点、新成果和新结论。本文以板块构造的观点论述了中国煤田构造的某些特征。介绍了含煤地层、聚煤规律、煤变质问题研究中的最新结论和一些煤地质学家对“石煤”、“腐泥煤”、“树皮煤”等这些在我国分布的特殊煤种进行研究的新结论及其概略分布。  相似文献   
5.
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及地质会议(以下简称国际石炭系会议)定于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协、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国际石炭系会议常设委员会发起,并得到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等的积极赞助。中国筹备组织为:组织委员会由10人组成,主席程裕淇,秘书长刘东生;学术委员会由11人组成,主席杨敬之;名誉委员会由6人组成,主席武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