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4篇
无线电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1.
本文运用反现实函数法从抵抗性和恢复性两个维度对江苏省整体经济和三次产业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抵抗性维度看,江苏省经济抵抗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凸”字型分布格局。产业抵抗性表现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的经济抵抗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2)从恢复性维度看,研究期内江苏省经济恢复性始终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由前期的自南向北的高-低-高-低相间分布式格局转变为后期的南高北低式格局。产业恢复性方面,第一二产业经济恢复性明显提升,而第三产业经济恢复性却显著下降。3)从各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来看,外贸依存度、复工进度和产业结构对经济抵抗性的解释力较高;产业结构、医疗水平和复工进度对经济恢复性的解释力较高。从韧性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来看,医疗水平、复工进度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外贸依存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抑制作用。最后,对江苏省疫后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标准差椭圆模型,选取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数据,分析江苏省非农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苏州、无锡、南京的第二、第三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第二产业在全省的分布比第三产业更为均衡,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苏南、苏中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江苏省第二、第三产业空间格局在近十年间较为稳定。据此,建议苏北地区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苏中地区应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力,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苏南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应大力建设专业化园区,并注重国际化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相关基础理论,总结了其相关实证研究,认为:(1)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基础理论大多源自国外。(2)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较为微观,偏社会学;较为宏观的城乡关系研究则多数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3)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经历了定性描述——定量分析——机理内涵探究的演化过程,研究尺度逐步缩小,研究内容更加细致。据此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集成电路产业一般布局在区位优势突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技术扩散与发展创新源于研发机构与高技术企业稠密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空间。然而,作为一个县级市,江阴市却集聚了一批成长性微电子企业,形成了在国内独居优势的微电子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化优势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对江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江阴具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地方化优势,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加之江阴企业家独具江阴地方性格的创新精神,促进了江阴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发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仍存在创新动力和创新要素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Python程序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抓取2010—2018年土地供应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冷热点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阶段;市域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总体趋向均衡,区域供地规模差异在缩小;长江中游地区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最大,近年来空间分布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明显;工业用地成交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应规模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都会促进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城镇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和金字塔模型分析宿迁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发现“市带县”体制下“中心城区—县城”规模结构趋于分散,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特征.市域城镇规模分布存在集中的特征,但总体水平偏低,同时市区和各县的城镇规模结构及演化呈现差异性.进而分析了“省管县”体制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预期影响,进而基于体制变迁的背景分别从市区、县、镇不同角度对宿迁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苏北、皖北、豫东、鲁南4大板块组成的淮海经济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洼地。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北部淮海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文章通过引力模型,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综合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18.16~1 062.58。在淮海经济区内,徐州市对其他城市的引力值最高,但是,徐州市与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各城市的断裂点均值相对较大,而对安徽省各城市的断裂点均值相对较小,说明徐州市对安徽省各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强。综上得出以下结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处于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徐州市对其他城市吸引能力有限;徐州市与其他各城市间的经济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内经济往来和交通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充分发挥徐州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还需利用临沂、淮安等次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