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矿业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涪陵页岩气田二期产建井的三开水平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钻进工具效率低等原因,需要多趟钻才能完成,导致起下钻次数多、周期长、成本高。在分析涪陵二期工区水平段施工存在的技术难点基础上,通过储层岩石物性分析,优选钻头、螺杆、导向钻具方案,优配钻井施工工艺,提出了水平段一趟钻实施的优化方案。现场完钻的14口井,3口井一趟钻钻完水平段,8口井两趟钻钻完水平段。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对策和建议,对后续新钻井水平段实现一趟钻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四氯化碳(CCl4)污染对土壤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等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采用铜盐比色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计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测试.结果显示,四氯化碳浓度越高,对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抑制越强,呈现出先抑制后恢复的过程.w(CCl4)<1.6×10-6时对土壤蛋白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w(CCl4)>3.2×10-6时对土壤蛋白酶和脲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抑制强度第1天为7.90%~38.86%,影响时期长约5 d;对脲酶的抑制第1天为51%~72%,影响期约1 d;四氯化碳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抑制,反而有微小的激活作用,四氯化碳污染(w(CCl4)=1.6×10-6~16.0×10-6) 的土壤微生物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过氧化的防御能力.显然土壤脲酶对四氯化碳反应最敏感.酶对四氯化碳污染的不同反应将影响污染区土壤的质量及性能.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山东龙口地区北皂、洼里、梁家煤矿样品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口褐煤样品W(LREE)/w(HREE)比值在3.925-5.592之间,表明轻稀士相对富集。(La/Yb)N、(La/Sm)N、(Gd/Yb)N等数据表明轻稀土元素之间分异中等,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不明显。龙口矿区δEu呈现轻微正异常,表明该地区煤陆源控制弱,受海水影响较大。δCe基本正常或轻微负异常,表明该地区的成煤环境中海水的影响并未造成Ce严重亏损,可能属浅海区或者封闭海域。  相似文献   
4.
邵培  王爱宽 《煤矿安全》2016,(4):211-214,218
应用现代测试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研究龙口煤田古近系褐煤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其生物气生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龙口褐煤的Ro值平均为0.41%,处于未成熟阶段,挥发组分含量高,表明可生物降解潜力大;显微组分中腐植组含量占绝对优势,体现良好的生化活性;氯仿沥青"A"抽提率在1.8%~7.5%之间,属于好的烃源岩;族组分组成特征表明龙口褐煤处于有机质演化的早期阶段,有利于生物气生成;饱和烃碳数分布特征表明龙口褐煤形成的沉积环境为弱还原的淡水-微咸水深湖相,其母质来源中有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入;龙口褐煤腐殖酸成熟度低,其分子结构中芳香环化程度低,其母质来源主要为陆生的含维管束植物。龙口煤田褐煤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气生成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昭通盆地软褐煤为基质,在其他模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褐煤粉碎至20目、60目、100目和200目进行褐煤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通过分析产气量、气体组分和VFA含量在褐煤生物气产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褐煤粒度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褐煤粒度减小时产气量明显增大,但当褐煤粒度大于100目时,不会明显改变褐煤产气量。粒度不同时,褐煤生物气中甲烷含量差异不明显。粒度减少会导致VFA含量的增加,当粒度大于60目时对VFA含量的增加作用明显。但从100目增加到200目时VFA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吐哈油田长封固段固井质量问题,研制了SNC(减轻剂) SEP—l(膨胀剂)低密度、高强度油井水泥。经现场7口井试验,未发生井漏、憋泵、低返等问题,质量全优,大大提高了固井质量。SNC可防漏、防塌和保护油气层;SEP—l可大大降低析水,补偿水泥凝固时的体积收缩,增加水泥石强度30%一50%。2种外加剂联合使用,可配成低密度、高强度水泥浆。由于加大了水灰比,一方面加大了水泥浆的紊流程度,提高了顶替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固井成本。SEP—l单独使用,可配成高密度水泥浆。  相似文献   
7.
褐煤本源菌生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爱宽 《煤炭学报》2012,37(2):355-356
阐明了微生物与煤中有机质相互作用而生气的特征和机理,是深入理解煤层气成因及创新煤层气开采方法的重要基础。以昭通盆地褐煤为对象开展次生生物煤层气生成的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生气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褐煤样品中有本源活性厌氧细菌存在,以厌氧纤维素分解菌为主,硫酸盐还原菌极少;成功富集到本源产甲烷菌,以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主,个体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以富集到的本源菌为菌源,利用褐煤样品为底物进行了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源厌氧菌经过适应期后,能够利用褐煤有机质大量生气;次生生物气经历了两个产气周期,第1周期为腐植组产气期,第2周期是惰质组、稳定组产气期。认为产甲烷菌数量和腐植组含量直接影响生成潜力,矿物质对生气量影响明显;第1个周期的生气机理是乙酸发酵,第2个周期有CO2还原作用参与其中。结果显示:所生成甲烷的δ13C1值和δD均处于次生生物气正常范围;δ13C1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变轻,这主要受底物类型和甲烷生成途径控制;13C1有明显从原煤向生物气中迁移的特征,认为母源继承关系和显微组分构成是造成迁移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在厌氧细菌降解作用下,褐煤族组分中饱和烃是受微生物降解的主要成分,厌氧细菌对偶数碳烷烃的降解能力更强,对正构烷烃的降解能力强过对异构烷烃的降解,低碳数的正构烷烃受降解程度大于高碳数烷烃,降解后期长链烷烃才受到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基于实验结果认为,褐煤次生生物气产出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随降解活动的进行,体系中优势微生物、生物酶发生改变和更替,引起pH值和VFA含量变化。降解初期发酵细菌为优势菌种,产甲烷菌和辅酶F420活性受到酸性物质的抑制。随后,产氢产乙酸菌成为优势菌,它们利用发酵细菌代谢产物产生乙酸和氢,两者之间具有食物链关系。辅酶F420活性在静止期后增长迅速,并在产气高峰期达到最大,体现本源产甲烷菌对褐煤底物的良好适应性,是评价产气量高低的有效指标。通过改变生气条件,研究底物类型、褐煤粒度、矿井水和煤矸石对褐煤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酵母浸出液、甲醇和乙酸钠溶液对生物气生成具有抑制或激活作用,较小粒度褐煤有利于提高生气率,不同比例矿井水的添加能够有效增加次生生物气产量。煤矸石本身不能作为基质被厌氧细菌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原煤及添加过渡金属元素Mo(钼)和黄铁矿的原煤进行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层气生成热模拟实验,论述黄铁矿和Mo对于原煤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过渡金属元素使原煤有机质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黄铁矿对CH4具有显著的正催化作用;同时加入黄铁矿和Mo时,生成的气体中会含有更多数量的重烃气,并有利于烯烃的产出;Mo对C7-C14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但当同时有黄铁矿的参与时则会使C7-C14产率降低;黄铁矿/Mo的加入,则会影响到芳烃的产率高峰;较高的过渡金属单质含量对煤中本身含有的硫元素转化为H2S气体有抑制作用。在中-高温度范围内,催化剂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升温条件能明显影响黄铁矿对芳烃、饱和烃和沥青质的催化作用,反映古地温场条件是催化生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相似文献   
9.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太原组页岩的物质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高压压汞法探讨了页岩孔径分布特征,并利用分形理论对压汞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页岩孔隙非均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有机碳含量为1.59%~22.58%,平均为2.77%;脆性矿物含量为21.92%~74.45%,平均为44.55%;黏土矿物含量为19.43%~78.08%,平均为52.70%.根据压汞测试结果,部分页岩样品孔径具有“双峰式”的分布特点,较大的主峰对应微米级裂隙,较小的主峰对应大孔与介孔,而部分页岩样品孔径仅有裂隙对应的主峰。根据拟合结果,孔隙的分形维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对应微米级裂隙,其分形维数为2.326 2~2.610 3;第二段对应大孔和介孔等纳米级孔隙,其分形维数为2.704 1~3.697 1.太原组页岩中,较小的纳米级孔隙是吸附态气体的主要储集空间,而较大的微米级裂隙主要作为游离态气体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黏土矿物含量高而脆性矿物含量较低的页岩样品分形维数更大,对甲烷有着更强的吸附能力,但同时对压裂改造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侧钻井在侧钻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或在定向井扩划眼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易出现新井眼,即井眼出现分叉,这使下钻、下套管、电测等后续作业难以进行。若重新填井侧钻则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原油田在文188-14井井眼分叉处理过程中应用了三维井眼分叉处理技术.不但井眼分叉处理成功.而且成功地找到了原侧钻井眼,从而减少了经济损失,也为井眼分叉处理找到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