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1.
对长白山蓝靛果(Lonicera edulis)鲜果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筛选获得可降解有机酸的酵母菌株,研究其降酸特性和耐受性并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蓝靛果果实中筛选出5株具有降酸作用的菌株,其中B5对于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的降酸率分别为42.60%±0.85%、18.28%±0.80%、13.09%±0.61%。对菌株B5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26S rDNA鉴定,菌株B5为二孢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isporus),耐受葡萄糖、SO2质量浓度分别为250 g/L,400 mg/L,耐受酒精度为18%vol。本实验结果可为果酒产品生物降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朱令起  周艺婷  邓毅  王鑫源 《煤矿安全》2020,51(6):10-13,18
为研究火成岩侵入地点煤层CO异常涌出原因,定量描述岩浆侵入的热作用和时间对煤层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量的影响,采用绝氧加热方法对原煤样分别进行不同作用温度和时间的处理,并进行镜质组反射率实验、压汞实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热作用对煤样孔隙结构影响强于时间;热作用增加了煤样微孔数量、总孔容、大孔孔容,煤样孔隙从半封闭型变为全开放型,孔隙间连通性增强;煤样CH_4、CO吸附量与热作用温度成正比,热作用改变煤样孔隙结构从而提高了煤样对2种气体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对CUDA并行程序内核性能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指导并行程序设计及性能优化,提出一种性能预测框架.1)从GPU编程模型和设备架构细节入手,以线程束为研究单位,通过整合与GPU程序用时密切相关的软硬件基本特征,定义了并行空间闲置度、流处理器线程束负载、并行效应因子等高层次性能相关特征.2)基于上述特征,框架针对线程负载均衡型GPU程序,评估内核函数在不同问题规模以及执行配置下的执行时间.3)依据性能评估原理提出了内核函数执行配置参数的优化策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在两种典型情境下对现有程序性能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9%和94%,客观归纳了高层次特征与程序性能间的相关关系,且能定性分析并行算法性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火成岩影响区CO涌出原因及预测技术,火成岩入侵中高温作用对煤结构、自然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模拟热环境和实际火成岩影响区煤样结合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采用了不同温度预处理煤样模拟岩浆侵入热变质作用,进行了压汞试验和煤体CO吸附试验以探究热环境对煤变质、CO吸附和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林南仓矿距火成岩入侵距离不等的3个工作面煤样进行对比试验,分别进行了程序升温、红外光谱、热重等试验来探究煤体CO释放规律及其升温氧化原因分析,确定了林南仓矿火成岩影响区CO赋存情况及其自然发火预测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300℃)下,热作用是煤体煤阶升高的主要原因,温度升高可使煤中微孔和大孔数量增加,煤体表面积和孔容相应增加,孔隙连通性增强;程序升温试验中,林南仓矿距火成岩入侵距离小的煤样能更早进入剧烈氧化阶段,更容易在较低温度释放大量CO,因此可以判断火成岩入侵造成的高温环境改变煤体结构(煤体孔容增加、孔隙连通性增强),从而提高了煤体吸附CO的能力和自然氧化中氧气与煤体接触的能力;提出以φ(CO2)/φ(CO)浓度比值作为林南仓矿的自然发火预测指标,解决了现场回采工作面自然发火的预报预测难题,对同类矿山煤自燃的防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下电缆中的水树能够在不改变电缆性能的情况下持续生长数年,并最终导致无法预料的绝缘故障.为解决现有技术对电缆水树缺陷定位诊断时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反射系数谱的水树定位方法.首先利用传输线理论构建了含水树缺陷的电缆反射系数谱的解析模型.然后以分布电容为对象分析了水树缺陷对反射系数谱的影响,并基于广义正交法构建了诊断函数D(x)对水树缺陷定位及评估.接着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多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优选出了最佳测试频段,分析了诊断灵敏度.最后在实验室对一根50 m且含有2处人工水树缺陷的电缆进行诊断试验.仿真及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方法能够精确定位电缆中多处水树缺陷,定位误差小于0.4%,同时D(x)峰值能够作为水树老化状态评估的新特征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小米不同热处理对小米醋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小米醋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对整体挥发性成分区分效果明显,以传感器W1W和W5S为主要区分指标。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确定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CAR/PDMS(85μm)萃取头、样品量8 mL、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35 min条件下小米醋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最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小米醋挥发性成分,发现普通小米醋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炒制小米醋醛类物质含量较高,膨化小米醋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明显提高。酯类、醛类和醇类是小米醋的重要香气物质。小米不同热处理对小米醋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可为小米醋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