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1:5万双河口,盐池庙幅区调中,通过对其早寒武世误时面的研究分析及对比表明,前人所谓的“鄂中古岛”仅存在于早寒武世的梅树村期,至筇竹寺期而被淹没并接受沉积,即在天河板组之下,存在着刘家坡组和石牌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岳阳市城市用地现状调查应用的过程。划分了城市用地分类系统及形象特征;基本查明了岳阳市城市各类用地的面积;并对城市用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市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规划部门提供了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3.
寒武纪至奥陶纪时期,鄂东南地区以所谓“江南古断裂”为界,两侧在沉积作用、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经野外调查发现,在两的过渡地段存在多种斜坡相沉积和古生物混合沉积,但未见有与古断裂有关的地质现象,证明了造成上述差异与古地貌特征的直接关系,从而可以把该区过渡地段南北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置于受共同海平面升降影响的环境中综合考虑,将其划分为四个地层层序,建立了该区地层的时空格架。  相似文献   
4.
华南“马槽园群”年代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人对华南扬子北缘"马槽园群"的形成年代长期争论不休,影响了对神农架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的正确划分对比与沉积盆地分析。"马槽园群"被普遍认为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代神农架群之上的新元古代早期磨拉石建造。笔者研究发现,"马槽园群"有多层火山岩。采自该群中部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 139±29)Ma。该年龄数据表明,"马槽园群"形成于中元古代,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新元古代,与神农架群为整合接触。"马槽园群"沉积地层中缺乏大陆环境的沉积构造,重力流沉积构造比较发育,应该形成于台缘斜坡—混积陆棚环境,并非前人认为的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与地质构造背景关系密切,崩滑地质作用是库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大型崩滑体常常对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崩滑地质作用主要受构造-岩性-地貌-气象水文等综合因素控制,其中,地质构造、岩性是崩滑地质作用发生和分布的内在控制因素,新构造运动及气象水文的变化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研究三峡库区地质背景特征是认识大型崩滑体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查明区内崩滑地质作用与地质背景关系可以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北及邻省泥盆纪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进行多重划分对比和详细研究,以大量实际资料确定该时期各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环境,准确划分出该时期岩相古地理地貎单元。这些古地理地貎单元构成了湖北省泥盆纪时期古陆—滨浅海和碳酸盐岩台地的基本沉积模式,这种沉积模式与现今中国东海大陆、海洋格局基本一致,亦是经过了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化,而形成现今这种格局的。  相似文献   
7.
鄂西南二叠系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西南地区二叠纪地层发育齐全,代表了中国南方二叠系的主要沉积类型。以建始县茅草街二叠系剖面为典型研究剖面,将研究区二叠系划分为13个Ⅲ级层序,可分为早期克拉通盆地层序和晚期板内裂陷盆地层序两种类型。研究区二叠纪盆地总体居于伸展构造背景下,早期以广泛的持续沉降作用为主,晚期出现板内裂谷作用,盆地演化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构成一个由萌芽、发展、停滞、逐渐成熟及至萎缩的过程,持续到中三叠世时盆地最终消亡。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不同特征的地层层序,具明显节奏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SPOT-5融合影像图,结合Qu ickB ird等高分辨率图像,对黄土高原中北部西气东输靖边—延川段输气管道沿线滑坡进行解译,简要介绍解译方法,并对解译结果进行评估,其解译效果较好,能够满足作为一般滑坡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利川—慈利走廊大剖面主要褶皱、断裂构造变形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可划分5期变形;平面上,自南东往北西,一系列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北东向略向北西凸出的斜歪紧闭或尖棱褶皱、宽缓褶皱、箱状褶皱及与之伴随的逆冲断层组成的褶皱—冲断构造为本区显著构造样式;垂向上,具多层次滑脱—拆离构造特征,其中发育的顺层剪切滑动面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地腹、有限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该区存在断弯式褶皱圈闭构造。区内震旦系—下古生界生储盖条件良好,并形成多套含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形成一定规模工业性天然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且明显优于上古生界—下三叠统。综合生、储、盖、运、圈、构造等条件,预测石门—桑植复向斜带和花果坪复向斜带为区内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勘探对象为下组合之"烃源岩(Z1d﹢∈1n)—储层(Z2∈1d)—盖层(∈1n﹢∈1s)"次级组合,主要勘探目的层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可能为潜在目的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湖北及邻省泥盆纪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进行多重划分对比和详细研究,以大量实际资料确定该时期各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环境,准确划分出该时期岩相古地理地貎单元。这些古地理地貎单元构成了湖北省泥盆纪时期古陆-滨浅海和碳酸盐岩台地的基本沉积模式,这种沉积模式与现今中国东海大陆、海洋格局基本一致,亦是经过了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化,而形成现今这种格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