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9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为解决高瓦斯矿井综放工作面垮落带高度难以精确测定,造成工作面两端头难维护、预抽钻孔终孔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依据工作面采动后顶板岩层破断垮落、弯曲下沉对采空区煤层底板施加压力的情况,结合采空区上覆各岩层的厚度和密度,提出了垮落带发育高度的测定方法。以大平矿N1S2综放工作面为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测定方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为88.65 m,钻孔冲洗液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为88.20 m,二者绝对误差仅为0.45 m。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重复采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威胁程度,提出了建立重复采动作业下地面各个移动变形值叠加的力学模型,运用开发的矿井回采地面沉陷预计系统和重复采动地面变形叠加系统,对重复采动作业下地面下沉值、倾斜变形值、水平变形值和曲率变形值进行预计和分析结合《三下规程》要求,判定重复采动作业的可行性。预测结果表明:以冠山矿0901工作面和1001工作面采动作业为例,地面建筑物在2个工作面重复采动作业的影响下,叠加系统计算出的各个最大变形值均在《三下规程》规定的Ⅰ级范围内,能够保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重复采动开采方案具有可行性。设置地面移动变形监测站,对冠山矿0901、1001工作面开采后的地面变形量进行监测,观测结果在规程规定的Ⅰ级范围内,验证了预计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5.
煤矿采用充填法进行开采时,充填高度直接决定着充填速度和充填成本,西马煤矿N-1205和N-1206工作面采用似膏体充填进行开采。对N-1205和N-1206工作面上下边界采用概率积分法的数学模型预计地表沉陷,确定保证地表高速公路安全的情况下确定了各个变形的极限值,分别计算各变形值取极限值时采深与充填高度的关系,得出在采深较大时可以适当减少充填高度,从而达到提高充填速度,降低充填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唐殿喜  秦洪岩 《河北化工》2014,(2):13-14,47
通过西马煤矿的实测数据和相关资料给出地表变形预计的岩移参数和几何参数,选择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方法和软件。应用概率积分法对石油管道下工作面似膏体充填开采后的地表变形进行预计。对比分析预计结果和石油管道的保护标准,结果表明开采方案能够保证石油管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高是影响"三带"高度的最主要因素,某煤矿试采工作面采用似膏体充填开采,进而降低采高,达到降低"三带"高度的目的。通过理论推导,其等价采高为0.541 m。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得其裂隙带高度为12.9 m,通过实测确定得其裂隙带高度为13.2 m。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充填开采不存在垮落带,只有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相似文献   
8.
1930煤矿地处艾维尔沟下,属于地表水系开采,水体下开采时裂隙带高度对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为研究1930煤矿的4号、5号和6号煤层不同开采顺序条件下的覆岩裂隙带高度,采用UDEC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分别对3个煤层的开采顺序为4号→5号→6号和5号→4号→6号时的覆岩裂隙带高度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开采顺序为4号→5号→6号时的裂隙带高度为128 m,开采顺序为5号→4号→6号时的裂隙带高度为119 m,裂隙带距离水体距离分别是233 m和242 m。由此得出,不同开采顺序对覆岩裂隙带发育范围产生了影响,但最终裂隙带边缘与水体距离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曙光油田火驱开发始于2005年,历经先导试验、外扩试验、规模试验等阶段,目前已实施105个井组,年产油规模达到24.1×10~4 t。随着油井见效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日排尾气量的明显增加,油井出砂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杜66块出砂井数达到240口,是转驱前的6.3倍,严重影响火驱开发效果。通过火驱油井出砂与尾气的相关性分析,并立足于不同尾气排量情况下的焖、放、采、下等关键生产节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火驱开发的出砂井管理办法,提高了油井生产时率,保障了火驱开发效果。该研究可为火驱开发油井的出砂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曙光稠油火驱已经进入规模实施阶段,针对储层纵向上动用差异大和平面上油井见效不均等开发矛盾,在对储层物性、吸气状况、注空气参数进行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注入方式和注空气参数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火烧油层过程中气窜、受效不均及跟踪调控难度大等问题,火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产油量大幅提高。为曙光稠油火驱开发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