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传递构造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地表水系来间接实现的,具有不同几何形态的不同类型的传递构造带,表现出对地表水流域的不同控制作用.这些受传递构造带控制的水系往往在传递构造带的凹陷内汇集并影响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扇等扇状砂体的发育.这些扇状砂体由于靠近凹陷内部的生油岩系,或受传递断层的持续作用将其与生油岩系连通,而成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场所,最终,在传递构造带内同时期形成的各种圈闭中聚集成,所以,传递构造带常常是油气的富集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页岩气井生产动态特征,明确气井真实产能,对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基质线性流理论,推导出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非稳态线性流产能方程,建立了在直角坐标系中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评价图版,提出了页岩气井产能系数。经涪陵页岩气田现场生产数据验证,涪陵气田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长期处于非稳态线性流阶段,单井产能系数与生产压力保持水平呈良好正相关关系,与非常规产量预测软件预测可采储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页岩气井产能系数是评价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处于非稳态条件下生产能力的有效指标,通过求取页岩气井产能系数可以预测可采储量。建议对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连续监测井底流压3-6个月,获取可靠的页岩气井产能系数后对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涪陵页岩气田自2013年成功实施开发试验井组以来,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100×108 m3/a生产能力。由于页岩气井受地质条件及工艺措施影响,生产动态与常规气井有明显不同,存在初期产能递减快、不稳定线性流时间长等问题,致使页岩气水平井试采期间难以求得准确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井控动态储量,给气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准确把握页岩气井生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块多口典型气井的生产数据建立了单位压降采气量、井控动态储量预测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单位压降采气量、井控储量随生产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保证水平段延伸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尽量小于40°,满足井间距400~600m,采用一平台六井"丛式交叉"进行布井,能够充分利用平台及动用资源,对气田的建产规模具有指导作用,从而实现页岩气田的规模效益开发,为南方海相同类页岩气和国内外其他同类型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储量计算是矿山开采动态储量监控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是原有手工绘制成图周期长、成本高、精度低。本文通过综合应用南方CASS7.0、Auto CAD、Microsoft Excel等软件,对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三道庄矿区钼矿储量进行估算表明,该储量估算方法相对原始手工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及精度,为后续钼矿储量计算提供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至2018年底,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已经建成超百亿方产能,累计生产页岩气超200×10~8m^3,成为了国内首个实现商业效益开发的页岩气田。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与现场生产相结合,对影响涪陵气田页岩气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开展研究,得到各影响因素与页岩气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焦石坝区块不同开发分区页岩气井的影响因素不同,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块大数据分析方法,计算特征变量的投影重要性(VIP值),确定产能影响因素与分区产能影响因素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证实了焦石坝一期产建区不同分区页岩气井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初期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涪陵页岩气田虽已取得巨大成功,但随着气田开发进入递减期,单井产量逐年递减,因此需寻找新的增产阵地。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一段上部为研究对象,在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部气层整体为Ⅱ类页岩储层,具有较优的地质条件。此外通过微地震监测等手段发现,下部气层井压裂形成的有效裂缝大部分未向上延伸至上部气层;上部气层井投产前地层压力比同期邻井的实测地层压力高21.03MPa,也证实上、下部气层未沟通,上部气层可单独开发。对上部气层评价井进行生产动态分析,计算单井技术可采储量,均达到较高的技术可采储量,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东部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发育一套富硅富碳页岩储层,勘探证实为一套优质含气页岩储层。该套页岩原生品质(有机碳含量、岩矿、沉积构造)纵向具备较强的非均质性,直接影响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和可改造性。在建立页岩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该套页岩储层在岩矿组成、沉积构造、有机质丰度及有机质类型等方面的纵向非均质性。同时从沉积作用、海洋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方面探讨了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其纵向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古气候与海平面升降共同控制了陆源碎屑矿物的供给量,火山活动控制了表层海水的古生产力,从而控制了有机质和自生硅质的含量,陆地火山活动和海底火山活动导致页岩储层中发育凝灰岩薄夹层和硅质条带等特殊的岩性夹层,影响了页岩储层自身的可改造性。  相似文献   
8.
页岩气赋存形式多样,主要以游离态、吸附态为主,且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气主控因素差别较大,页岩含气性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为此,依据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生产特征实际资料,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岩石物性测试、等温吸附实验和岩心现场解吸等手段,研究影响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含气性的主控因素,提出页岩含气性评价主要包括2大类6项参数的评价指标:直接指标(实测含气量、气测显示值和含气饱和度)和间接指标(孔隙度、电阻率和地层压力)的含气性定性-半定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次井网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偏低、开发层系无明显隔层、分层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基于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认识,研究了页岩气储集层精细描述与建模、立体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密织井网高效钻井和精准压裂与实时调控等页岩气立体开发理论技术。立体开发的内涵是基于页岩气的沉积特征、储集特点和甜点分布,应用优快钻井、体积压裂技术,在多维空间改造形成“人工气藏”,实现页岩气开发的储量动用率、采收率、收益率最大化。在页岩气立体开发研究过程中,地质工程耦合甜点描述是基础、天然裂缝与人工缝网的协同优化是关键,钻井及压裂工程提速提效是保障。通过实施立体开发,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整体采收率从12.6%提高到23.3%,为气田持续稳产上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页岩储层泛连通特征及气体赋存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的连通特征、气固作用关系认识尚有不足,对纳米级空间(尺度为0.5~4.0 nm)在气体储集、流动中的作用没有开展系统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页岩储层固体矿物颗粒内部存在大量纳米级空间,并通过实验证实镜下观察到的纳米级空间对甲烷气体具有可通过性、可存储性;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提出了页岩储层泛连通的概念;提出页岩气新的储集形态——固溶气,将页岩气的储集方式分为自由气、吸附气、固溶气、溶解气4种;依据新的认识给出实际页岩气储量计算新公式,实际计算得到页岩气储集量增加7%~32%。该认识和结论同样可应用于高温高压致密气藏,可以形成基于泛连通和固溶气概念的页岩储层微观评价和渗流机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