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4篇
能源动力   6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对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进行改进,以评价建模的成功率及支架植入后颈总动脉的通畅率。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20只,饲养1周后行左侧颈内动脉结扎。1个月后行颈部3.0 T MRA检查评价颈动脉与椎动脉的变化情况。采用间断式外翻缝合法吻合静脉囊与颈总动脉,建立侧壁型动脉瘤。在植入覆膜支架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行血管造影。结果 20只实验兔均顺利行左侧颈内动脉结扎。MRI示结扎前右颈总动脉中段平均直径为(2.35 ± 0.08)mm,结扎后1个月右颈总动脉中段平均直径为(2.89 ± 0.22)mm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MRA示17只兔右颈总动脉明显增粗,而双侧椎动脉略增粗;3只兔颈总动脉增粗不明显,而双侧椎动脉明显增粗。建立兔颈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模型17 只,术后均健康成活。DSA示覆膜支架植入前所有动脉瘤及右颈总动脉通畅,4个动脉瘤腔内有少量血栓形成,但无自发性完全闭塞。Willis或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右颈内动脉通畅。术后3个月DSA示16只兔右颈内动脉通畅,1只闭塞。术后6个月DSA示16只兔右颈内动脉通畅。动脉瘤模型的成功率为100%(17/17),覆膜支架植入后右颈总动脉的通畅率为94.1%(16/17)。结论 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制作的改进提高了动脉瘤模型的成功率及覆膜支架植入后右颈总动脉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原有C600小包透明纸包装机拉线卷芯锁定机构进行分析,对其锁定机构进行实用性简化改造。该锁定机构简化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更换拉线的时间,降低了产品的质量风险,提高了设备效率。  相似文献   
4.
何成建 《福建建筑》2010,(10):59-60
本文介绍利用排水管排出污水时出管口时的流动的物理轨迹,利用自制的简单测量设备测定其相关的参数,利用数学方程解算出污水流出管口时的初速度,再测定管口污水的截面积,进而计算出排水管的全天流量。为城市截污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3例(34个病灶)成骨性脊柱转移癌实施PVP术,其中合并成骨性病理性骨折12例。通过WHO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 KP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CR + PR)达8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7.0 ± 1.6分降至2.2 ± 1.9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2.4 ± 2.1)分、(2.5 ± 2.1)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KPS评分由术前(76.5 ± 10.4)分分别升至(86.5 ±11.8)分、(88.0 ± 12.0)分和(89.0 ± 10.8)分。4例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7.4%)。结论 DSA引导下对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CT模拟外侧入路及椎弓根间入路行经皮骶椎成形术,测量和分析主要相关参数。方法 随机选取200例患者行骨盆多层螺旋CT 扫描, ① 后处理工作站上模拟外侧入路经皮骶椎成形术,共600 节椎体,测量项目为S1 ~ S3骶椎左右进针距离、两侧旁开中心距离、椎弓根左右径、椎体高度等数据;② 后处理工作站上模拟椎弓根间入路经皮骶椎成形术,测量项目为穿刺点至骶椎S1上缘延长线与后背皮肤正中线焦点距离、进针深度及角度,并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 S1 ~ S3骶椎左右进针距离(114.14 ± 14.26)mm、两侧旁开中心距离(102.92 ± 13.28)mm、椎弓根左右径(14.48 ± 1.79)mm、椎体高度(25.38 ± 2.37)mm;② 穿刺点至骶椎S1上缘延长线与后背皮肤正中线焦点距离(116.25 ± 13.98)mm、进针深度(106.86 ± 15.32)mm、进针角度(44.38 ± 5.90)°。结论 CT 模拟外侧入路及椎弓根间入路行经皮骶椎成形术相关测量参数为经皮骶椎成形术中穿刺针的选择及穿刺路径的规划提供基础影像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面向新产品开发中的客户需求调查大多采用抽样随机调查的方法,调查表内容的设计、抽样的随机性大小、样本容量等是影响调查信息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应用心理学、数理统计理论方法阐述这几种影响因素的机理,指出在产品设计中高准确性的客户需求信息调查方法。举例分析它们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某隧道施工中变形观测方法和所得数据,经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隧道收敛量和时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从而确定隧道变形规律。可用于检验遂道施工和安全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即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例无法耐受外科开放手术且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应用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治疗。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中及术后无患者出现死亡及肺栓塞,随访手术区域未发生骨折。结论 经皮内固定联合骨成形术是治疗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近端转移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 (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作套管并连续扩张穿刺通道,直到最后一个工作套管进入椎弓根近端。接着经工作套管送入骨髓核钳行椎体肿瘤摘除。最后经工作套管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跟踪并收集数据。结果 24例中23例患者成功施行了PVP和ITR术,技术成功率为95.8%(95%CI:87%,105%)。最终随访临床评估显示,20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疼痛完全消失13例,疼痛减轻7例),疼痛缓解率87%(95%CI:72%,102%)。19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其中完全康复9例,好转10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率为83%(95%CI:66%,99%)。结论 PVP联合ITR是介入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