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能源动力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探讨体质量 ≤ 8 kg小儿动脉导管末闭(PDA)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1年5月—2013年8月确诊为PDA的102例体质量均 ≤ 8 kg患儿,通过经皮封堵术介入治疗,6 min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1、3、6个月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02例患儿中漏斗型58例,管型39例,窗型1例,不规则型4例,PDA肺动脉端最窄处直径为2 ~ 10 mm,平均(4.8 ± 1.6) mm,选择Amplatzer公司生产的蘑菇伞型封堵器25例,新型ADO?蛳 Ⅱ封堵器5例,Plug 1例,国产蘑菇伞型PDA封堵器69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所选择蘑菇伞型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 16 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 ≥ 25 mmHg者87例,其中43例 ≥ 50 mmHg,封堵后10 min测量肺动脉平均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符合动力型肺动脉高压。102例患儿均治疗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低体质量PDA患儿由于自身特点有其特殊性,介入治疗存有一定风险,如果术前准备充份,术中操作谨慎、细致,封堵器选择适当,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导管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年龄 ≥ 40岁的ASD患者75例,分为PAH组36例和无PAH组39例,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ASD大小以及术前、术后1 d、1、3个月的左心功能。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及分流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ASD封堵术,PAH组与无PAH组年龄分别为(51.7 ± 9.3)岁和(49.3 ± 6.0)岁,ASD大小为(20.6 ± 6.8)mm和(20.6 ± 6.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18 ~ 42(30.8 ± 9.1)mm和9 ~ 40(27.5 ± 7.4)mm。心导管测量PAH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57.8 ± 16.0)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为26 ~ 62(37.1 ± 7.7)mmHg,无PAH组sPAP为(28.9 ± 3.9)mmHg,mPAP为10 ~ 23(15.9 ± 2.8)mmHg。其中PAH组有3例选用带孔ASD封堵器封堵。两组比较,PAH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无PAH组低(P < 0.05)。PAH组导管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P < 0.01),术后随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增大(P < 0.05)。结论 ASD合并PAH患者左心功能损害较无PAH组更严重,介入治疗后左心功能明显好转,能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全组51例,肺动脉收缩压(84.7±13.5) (70~137) mmHg,肺动脉平均压(65.0±11.5)(42~97) mmHg,PDA最窄处直径(7.0±2.4) (3~15)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除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其他5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46.1±14.9) (24~109)mmHg,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17例,左心房增大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10(4.9±1.8)mm,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5(2.3±0.9)mm,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缺建立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