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6篇
能源动力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DSA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肾动脉DSA造影表现、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等,并随访1 ~ 3个月。结果 21例患者中单纯假性动脉瘤16例(76.2%)、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3例(14.3%)、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2例(9.5%)。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介入栓塞术,栓塞材料包括线段、丝线颗粒、明胶海绵颗粒及弹簧圈。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表现。术后血清肌酐轻度异常2例。患者2 d后肉眼血尿消失,随访无血尿复发。结论 肾动脉DSA造影能明确诊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选择性或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能有效止血并能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是肾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阴道出血的介入诊疗作用。方法 回顾我院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反复出血的盆腔动脉DSA表现及栓塞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发病原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因阴道反复出血前后共经历3次盆腔动脉DSA造影及栓塞治疗,短期止血效果肯定。DSA表现为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参与供血,供血动脉均增粗、扭曲,右侧子宫弓状动脉增粗,左侧子宫末梢动脉可见对比剂外溢征象,未见明显肿瘤染色或动静脉瘘征象。最后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切口瘢痕内多发小憩室形成,其内可见积血。后经开腹手术切除子宫切口瘢痕组织,随访1年未见出血复发。结论 子宫切口憩室DSA造影表现不具特征性,介入栓塞治疗协同2期外科根治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动静脉畸形(AVM)DSA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9例突发性全程肉眼血尿患者。DSA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明确诊断为肾AVM,并了解病变性质、部位、范围、程度,然后选择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海绵颗粒、丝线颗粒及弹簧圈。栓塞方式:丝线颗粒结合海绵颗粒;丝线颗粒、海绵颗粒结合弹簧圈;单纯弹簧圈等。术后随访1 ~ 24个月。结果 9例患者经DSA明确诊断为静脉曲张型肾AVM,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畸形血管团。病变位于左肾3例,右肾6例。8例成功进行栓塞治疗,1例病变范围广泛且伴健侧肾重度萎缩放弃治疗。采取丝线颗粒结合海绵颗粒栓塞1例,丝线颗粒、海绵颗粒结合弹簧圈6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术后肉眼血尿明显减轻,36 h内消失。随访期间未见血尿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DSA是诊断肾AVM的金标准,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疗效好等特点,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 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 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 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 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伴大咯血患者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SA主要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结节影,动脉早期肿瘤周边染色,随时间延长,染色不均匀加深,呈“渐进性”染色特点。介入栓塞支气管动脉后肿瘤血管及染色消失,咯血即刻停止。后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术中未予输血。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DSA表现较具特征性,介入栓塞治疗对控制其出血及减少术中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所致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方法 连续收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因大咯血入院患者328例(年龄31~78岁);纳入标准:日咯血量≥200 ml。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超选择性插管BAE术,其中7例因术中损伤支气管动脉并发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均感一过性胸痛。结果 7例患者中DSA造影发现8支支气管动脉损伤所致动脉夹层,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5支,左侧支气管动脉3支;位于支气管动脉开口部(<1 cm)7支,远端1支。动脉夹层大小为1.8 mm×1.9 mm~3.4 mm×3.9 mm。通过BAE术中停止操作、降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结论 医源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多因BAE术中导丝导管暴力操作或高压力造影所致,停止不良操作、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症状、降压治疗等对症处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动脉夹层发生及其进展或破裂。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自发性外周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9例自发性外周动脉夹层患者,病变在髂动脉6例,锁骨下动脉3例。术前均行CTA检查,明确外周动脉夹层的部位和程度,预定覆膜支架。所有患者经Seldinger穿刺股动脉后进一步造影明确病变,依据造影结果植入覆膜支架。结果 9例患者中,病变在右侧髂总动脉3例,右侧髂外动脉1例,左侧髂总动脉2例,左侧锁骨下动脉3例。夹层长度0.9~3.3 cm,平均1.7 cm。动脉夹层起始部距靶血管开口距离0.5~5.6 cm,平均2.3 cm。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1例覆膜支架覆盖左侧非优势椎动脉,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示支架通畅。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自发性外周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