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4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7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3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历史宜兴紫砂壶作为我国独创的茶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数百年来,紫砂壶主要是作为日用品,同时也是艺术品。在清末、民国初年,人们在无意、有意之间逐渐把紫砂壶发展为一类以纪念意义为主的日用品。在一篇名为《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文章中,曾经提到有一把紫砂壶刻有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电网实际多馈入交直流受端系统为例,对多馈入交互因子(MIIF)在实际电网规划和运行中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通过计算各直流逆变站间、直流与交流枢纽站之间的MIIF指标,分析各逆变站发生同时或相继换相失败的几率大小及可能存在的组合,对发现直流站换相失败的潜在风险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曹敏敏  周志明  唐丽文  雷彬彬  胡洋 《材料导报》2011,(Z2):487-489,496
综述了高强高导Cu-Fe合金的强化方法、制备、形变工艺及性能等的研究进展。结合形变及时效处理,提出了如何利用快速凝固中Cu-Fe合金的液相分离控制合金的凝固组织、合理开发三元及多元合金和采用电磁搅拌方法提高Cu-Fe合金的综合性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温下低应变速率大变形冷轧Cu88Fe12合金,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冷轧变形后Cu88Fe12合金富Fe相的显微组织呈现出明显的纤维状,显微硬度刚开始变形时上升很快,随着变形的增加,增加的幅度逐步降低;电导率随着轧制变形的增加而降低,当达到一定量的大变形后,电导率又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5.
在交直流区外来电背景下研究上海电网无功问题并重点分析静态无功电压控制、容性无功平衡、正常方式及直流小方式下的系统感性无功平衡。利用电压稳定极限和裕度指标来研究上海电网的动态无功电压控制,并给出提高上海电网动态无功储备能力以及利用直流本身特性实现直流系统相互协调控制的措施。为上海电网动态无功及电压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真空感应熔炼和单辊旋铸Cu83Fe17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凝固行为.结果表明,真空感应熔炼Cu83Fe17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以初生的富Fe枝晶形式存在于Cu基体中,单辊旋铸Cu83Fe17合金的显微组织呈现富Fe枝晶和富Fe球状并存的两种形貌.富Fe相的形貌和大小随着条带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富Fe球的大小分布不均,靠近自由面的富Fe球直径比接触面要大.分析表明,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发生了亚稳态的液相分离.此外,采用一维热传导方程对Cu83Fe17合金的冷却速度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合金条带自由侧在凝固时的冷却速度为1.5×106 K/s.  相似文献   
7.
在特高压交直流背景下,为全面分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建设给江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重点选取江苏电网无功电压薄弱和区外交直流受电比例较高区域,针对严重故障方式,进行电网电压稳定研究计算,分析存在的无功电压问题。提出针对提高江苏电网本身动态无功储备能力的措施,以及利用直流本身特性来实现直流系统相互支援协调的措施,以期为江苏电网动态无功及电压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脉冲次数的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对50BA钢表面进行轰击处理,观察处理前后的试样形貌变化。结果表明:经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试样表面出现弥散分布"熔坑"和相变组织的改性层;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熔坑尺寸先增大后变小,熔坑数量逐渐减少,熔坑深度逐渐变浅,试样表面逐渐趋于平滑,改性层的厚度逐渐增厚;相变产生的马氏体含量相对减少而残余奥氏体含量相对增加;快速凝固使试样表面层的晶粒细化,分布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9.
高强铝青铜合金因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工行业.本文中研究分析了ZQAl9-4高强铝青铜合金在锻造过程中出现的断裂进行了失效分析.通过宏观断口分析和显微组织微观分析表明零件的断裂主要是由于变形应力超过了合金的屈服极限和K相形成了裂纹源的缘故,使其发生了沿晶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煤炭开采过程中低浓度甲烷(尤其是乏风)排放量巨大且直排大气,未对其有效利用,能源浪费的同时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因此,开发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对于高效利用能源和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现有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分别包括热氧化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对未来低浓度甲烷利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结合热氧化技术中辅助燃料燃烧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各自的优点,考虑乏风与锅炉燃煤协同催化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