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能源动力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n=20)以KMG微球栓塞肝固有动脉,B组(n=20)于以碘化油栓塞肝固有动脉,C组(n=10)未作栓塞。A、B组接种瘤株后15 d作DSA造影及栓塞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模型兔子生存时间(接种VX2瘤株至死亡),栓塞前、栓塞后7 d及栓塞后14 d测定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检测瘤灶边缘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兔模型死亡后取肝脏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A组KMG微球栓塞剂平均用量为(0.15±0.03) g,B组碘化油栓塞剂平均用量为(1.3±0.4) ml,均无栓塞剂反流。栓塞后7 d、14 d血清ALT、AST值,A、B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组变化不明显;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P=0.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显示,A组BV、BF、HAF值明显低于B组(P=0.003,P=0.002,P<0.000 1)。兔模型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46.28±2.85) d、B组(43.92±2.17) d、C组(33.44±1.86) d,A、B两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01,P=0.004)。A、B两组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癌巢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坏死区中残存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论 KMG微球作为肿瘤栓塞剂安全有效、可行。KMG微球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效果优于碘化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通过经肝及经脾种植VX2瘤株建立兔肝转移瘤模型,分别观察模型建立情况、CT扫描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情况、CT灌注扫描肝内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BF值、BV值)差值的比较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探讨更为合理实用的方法和更接近人肝转移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将5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A组暴露肝脏,注入VX2细胞悬液1 ml; B组暴露脾脏,注入VX2细胞悬液1 ml。术后第14天行CT灌注扫描,第15天行DSA。分别观察CT扫描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强化特点)、血管造影表现(肝内病变数目及染色情况)及CT灌注扫描参数[肝内病变处与周围正常肝组织血流量( BF)和血容量( BV)差值]变化。结果 A组25只、B组21只动物成功建模。两组均有20只动物完成CT灌注扫描及DSA, A组中16只为单个病灶,4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1只未见强化;B组3只为单个病灶,17只为2个以上病灶,19只可见强化,1只未见强化。A组肝内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肝组织BF值和BV值差值分别为(264.58 ± 59.132)ml/min和(19.541 ± 4.030 0)ml/100 g,B组分别为(199.60 ± 32.237)ml/min和(15.869 ± 2.891 3)ml/100 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SA显示,A组中13只为单个病灶,6只为2个以上病灶,1只未见明显病灶,19只可见肿瘤染色,1只未见明显肿瘤染色;B组中1只为单个病灶,19只为2个以上病灶,全部可见肿瘤染色。结论 经肝种植VX2细胞悬液建模的成功率为100%,高于经脾种植VX2细胞悬液(84%)法,后者肝内病变多为多个病灶,大部分有强化,多为环形染色,更接近人肝转移瘤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 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 结果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 结论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摘要】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双重血供,使肝脏成为了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之一。许多学者对肝脏转移瘤的血供来源持不同的观点。本文综述了肝脏转移瘤血供的影像及病理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史博  杨光  平勇  李智岗 《工业加热》2017,(3):250-25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的方法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 6例经食管造影及胸部CT证实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经鼻在导丝引导下于纵隔瘘腔内置入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吸引,如患者未放置营养管,则经同一鼻孔置入空肠营养管。结果 6例患者全部成功置入瘘腔引流管及空肠营养管,1例患者在置管后5 d因引流管堵塞,重新置入引流管。在X线监视下置管时间为23~48 min,平均33 min。6例患者均能够耐受,未出现经鼻置管并发症。经过持续负压吸引6~40 d(平均23 d),患者瘘口愈合。结论 X线监视下经鼻瘘腔内置入引流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纵隔瘘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脾种植VX2瘤株构建肝转移瘤(LM)模型的可行性及能否成为LM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VX2瘤株悬液。经左上腹切口将脾脏牵拉出腹腔,用1 mL注射器将瘤株悬液注入脾脏,注射后将脾脏纳入腹腔,逐层缝合。2周后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观察LM模型肝内影像学表现。将兔处死行大体解剖,观察LM在肝内分布。对LM脱水、固定后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其镜下表现。结果 40只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成功种植37只,种植成功率为92.5%。1只兔种植中麻醉死亡,1只未种植成功,1只CT增强扫描时死亡。37只兔上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肝内转移瘤强化,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未见强化,与临床上常见消化道LM增强CT表现一致;大体解剖显示肝内各叶有大小不等多发LM,分布无明显特点,与临床上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的特点一致;镜下见LM中心区为坏死细胞,外周区表现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等。结论 经脾种植VX2瘤株悬液可成功建立兔LM模型,脾脏转移至肝脏的转移瘤更符合临床上消化道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模式。该模型值得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