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能源动力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宋凯  赵卫  石潆  潘文秋 《工业加热》2016,(9):766-770
【摘要】 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 OCT)技术观察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周围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对9例接受头颈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3个月后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全脑DSA造影及病变血管内FD- OCT检查。9例患者12个血管病变处共植入支架13枚,其中颈总动脉4枚,颈内动脉5枚,椎动脉3枚,左锁骨下动脉1枚。FD- OCT观察支架有无断裂及贴壁不良,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或内膜增生至再狭窄等。结果 8例患者成功实施FD- OCT检查,1例失败。11支病变血管12枚支架成功获取清晰FD- OCT图像,观察结果显示,12枚支架中有1枚支架部分支撑杆未能完全封闭动脉壁上瘤口;21个支撑杆贴壁不良;2枚支架内有斑块及血栓形成;6枚支架内有不同程度血管内膜增生,其中1枚支架内严重内膜增生至支架内狭窄作再次支架植入术;3枚支架内有4个不同程度组织脱垂;未发现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结论 FD- OCT可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斑块或血栓形成、组织脱垂、血管内膜撕裂或增生及支架贴壁情况,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肌瘤临床疗效,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观察术后6个月月经量和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 结果 HIFU治疗子宫肌瘤成功率为100%、平均消融率为(73.02±10.87)%、术后第6个月肿瘤减少率为(38.53±37.30)%。显效34例(30.9%)、有效者49例(44.5%)、无效者27例(24.5%)。临床有效率为75.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消融率越高、直径越大的子宫肌瘤疗效越好(P均<0.01);前壁或宫底肌瘤较后壁肌瘤疗效好(P均<0.05);肌壁间肌瘤比黏膜下肌瘤疗效好(P=0.046);T1增强扫描中等强化的子宫肌瘤较明显强化的子宫肌瘤疗效好(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消融率高、直径大、T1增强扫描中等强化的前壁或肌壁间子宫肌瘤HIFU消融后6个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肺小结节(SPN)对精准切除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90例行VATS切除孤立性SPN患者的资料。其中45例患者术前行微弹簧圈定位(A组),45例患者未行术前定位(B组)。统计分析两组VATS肺叶楔形切除时间、转开胸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微弹簧圈定位病灶的成功率、并发症等,评价术前微弹簧圈定位病灶的安全性及其对VATS术的增益价值。结果 A组VATS术成功率100%;SPN病灶定位成功率95.6%,术后出现气胸5例、肺表面出血6例、弹簧圈脱落2例等并发症。B组VATS手术成功率84.4%,中转开胸率15.6%。A组VATS手术时间(17.7±2.8) min、术后住院时间(6.2±1.7) d及中转开胸0例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可辅助VATS快速、精确切除肺内小病灶,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胸率、缩短VATS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杨净松  陈超  赵卫  张祥  李斌  潘文秋 《工业加热》2018,(11):1068-1071
【摘要】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 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随访观察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的2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1例为伴发硬脑膜动静脉瘘。瘤体位于椎-基底动脉12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大脑后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3例,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单纯弹簧圈选择性栓塞2例,微导管辅助栓塞2例,Onyx- 18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例,单纯支架成形3例。术后1例出现间歇性呛咳症状,1例吞咽功能障碍,均经康复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20 d死亡;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6分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24例恢复良好,1例mRS评分明显改善,无患者需二次栓塞治疗。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根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侧支循环等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翟越  赵卫  潘文秋  张雪平  陆孜  李红  胡继红 《工业加热》2019,(12):1211-1214
【摘要】 肝癌目前治疗的方法以外科切除和介入治疗为主,其中TACE已成为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法。载药微球作为一种新型栓塞材料,已广泛用于肝癌的TACE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栓塞方法相比,载药微球能够降低全身化疗药物浓度、提高局部肿瘤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肿瘤的反应率,进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载药微球的使用方法、术者操作技术,化疗药物的载入饱和量等差异,都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载药微球的使用规范与治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与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