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3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安置,移民安置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安置方式的合理选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多种多样,在当今世界上尚无固定的成功模式。为适应我国新时期水电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及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本文归纳总结了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分类、概念、基本特点及其适用对象和条件,并针对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切实维护安置区移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水电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电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安置,移民安置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安置方式的合理选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多种多样,在当今世界上尚无固定的成功模式。为适应我国新时期水电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及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本文归纳总结了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分类、概念、基本特点及其适用对象和条件,并针对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切实维护安置区移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水电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小水电评价的作用、内容及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小水电评价是从环境、社会、经济和安全四个方面,对处于运行阶段的小水电站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小水电站以经济、政策或技术方面的激励.在分析国际水电环境认证制度、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和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水电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施技术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绿色小水电评价,从而发挥行业引导作用,促进实现小水电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绿色小水电评价的含义和作用,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四个方面分析了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且探讨了评价基线和标准阈值两个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泊纳污能力动态特征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天然因素和人工调控的综合作用,湖泊水文过程和其他自然因子显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这些因子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同时水体污染源也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本文分析了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特征,提出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将湖泊与人湖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是进行湖泊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的关键。以枯水年作为代表水文年,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的模拟,得到了纳污能力总量和逐月的量值。该研究对提高湖泊水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供河流纳污能力研究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文学模型与水力学模型耦合进行流域洪水模拟可以更加精细地反映流域洪水的产生和运动过程。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遥感技术(RS)、信息可视化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水文学和水力学模型的耦合。采用了数据—模型—应用三层结构的总体集成结构,通过模型应用过程的模块化处理和数据有效交换,建立了基于RS和GIS的集数据处理、模拟、参数率定和预报调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6.
丁赟  钟德钰  张红武  禹雪中 《泥沙研究》2007,(6):75-80,F0003
本文推导了底泥中污染物输移转化方程。该方程定量地反映了水流强度、床沙级配与底泥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系,描述了河床冲淤过程中底泥污染物时空变化的动力学特性。文中以石油类污染物为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底泥污染及冲刷释放现象,并与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计算与实验符合良好,说明本文结果可作为冲积河流底泥污染物输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GIS的水质信息发布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水环境信息公开、直观、图像化发布的新要求 ,提出将WebGIS技术引入水质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基于WebGIS的水质信息发布系统 ,实现更加便捷的水质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 ,并对系统的工作方式、体系结构、系统环境和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基于澜沧江流域1960~2010年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了不同站点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应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严重干旱频率等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整体上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各指标均呈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德钦站以南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湿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在气候的长期变化过程中还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澜沧江流域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年、月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统计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进而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上游向中下游多年平均湿润指数逐渐增加,上游和中游的湿润指数呈增加趋势、下游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澜沧江流域经历了相对冷干-冷湿-冷干-暖湿-暖干五个阶段,暖干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和春季为暖干化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年降水量、湿润指数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气温和潜在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2.095mm/(10a)、0.006/(10a)、0.276℃/(10a)、6.231mm/(10a);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游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0 3次/a),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为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的年代;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影响澜沧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气象要素。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监测的水文、水质及泥沙资料,分析水文、水质、泥沙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蓄水前后泥沙的变化引起的水质变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蓄水后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库区含沙量显著减小,引起相应的浑样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小.水库运行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