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3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沉积压扭断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逆断层断面产状呈上陡下缓的铲式特征,生长系数变化在1.3~2.5之间,断距纵向上向浅层逐渐变小和横向上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大,总体表现为典型的同沉积压扭断层。指出该断层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平静期及二次活动期4个阶段,长期活动的NWW向主干断层除控制构造带的展布格局外,还控制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的空间发育,同时还有效地沟通着源岩与圈闭并成为有效输导体系的一部分,近N S向展布的次级断层决定着局部构造的发育特点,与NWW向断层联合控制着油气的局部富集。  相似文献   
2.
以安全生产尽职督察为手段,提高各级领导人员安全生产履职尽责能力和意识,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突出矛盾和问题,督促各级领导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促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侏罗系勘探程度较低,钻遇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侏罗系的探井仅德参1井,且完钻层位为上侏罗统,而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发现德令哈坳陷内大面积分布侏罗系,因此对于该区侏罗系的研究评价工作中野外地质考察尤为重要,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对体罗系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德令哈地区最重要的一套烃源岩是中侏罗统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和煤,为一套"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质量分数绝大多数为1.5%~10%,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为0.101%~0.448%,总烃量为1104~1513μg·g-1,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腐殖型-腐殖型(Ⅱ-Ⅲ型)为主,并且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通过综合研究估算研究区生油量约为42.77×108t,资源量约为3.83×108 t,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是该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资源潜力大的区块,也是其下一步开展精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制约这一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也日趋明显。通过对跃进地区油气成藏机理、有利沉积相带展布的重新认识和对新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在该区尕斯东南斜坡应寻找E13的岩性油气藏,即沿着斜坡背景的鼻状隆起继续下坡找油;跃西地区坡折带相对发育,下一步则应查明E23的藻灰岩分布范围,实施钻探,另外,该带基岩潜山也是值得探索的领域;跃进二号地区跃深11井以南斜坡背景上发育有鼻状隆起,与已获得油流的跃进四号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和成藏背景,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特征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及流体性质与来源,应用于油气地质研究中可辅助判断烃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油气来源等。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明显的δCe负异常和δEu正异常。分析认为,低稀土元素总量、δCe负异常反映了雷四段沉积时为相对开放的弱氧化低能环境,有利于成烃生物的繁育和生长,可为雷四段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显著的δEu正异常表明了后期强还原环境下的流体活动,对有机质的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显著的δEu正异常以及与热液流体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川西雷四段经历过后期的热液蚀变与改造,而热液运移的通道也可为深层油气向上运移提供良好的输导条件。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后继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对气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的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既有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磨溪雷一段气藏),断裂下盘须一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中坝雷三段气藏)或供烃条件(川西雷四段气藏),也有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有一定贡献(元坝和龙岗雷四段气藏)。雷口坡组气藏具有3种不同的源储组合,其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差异。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作为主力烃源岩构成下生上储型,切穿龙潭组至雷口坡组的深断裂周缘的正向构造是寻找雷口坡组规模性气藏的最有利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底部烃源岩和雷口坡组顶部储层可以构成旁生侧储型,岩溶残丘或岩溶斜坡局部构造高点是这类组合较有利的发育部位。雷口坡组自身构成自生自储型,这类组合往往作为辅助参与气藏形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雷口坡组勘探屡屡突破,已成为川西坳陷海相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搞清雷口坡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对后续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古盐度的定量化指标和高伽马蜡烷特征反映了雷口坡组沉积期发育高盐度、水体分层的咸化蒸发环境,Ba质量分数高、δ13C正偏移特征反映沉积环境具备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可以形成优质烃源岩;咸化蒸发环境有利于烃源岩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烃源岩TOC整体较低,但含膏碳酸盐岩样品TOC相对较高,蒸发台地相发育较多的膏云坪和含膏潟湖,膏岩与碳酸盐岩交互沉积,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及岩性组合。  相似文献   
9.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  相似文献   
10.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是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陆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但对须五段烃源岩品质的研究程度较低且认识存在分歧。对新场须五段泥岩发育特征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新场须五段泥岩平均厚度为285.3m,各亚段均表现出北薄南厚的特征。须五段泥岩样品TOC含量、生烃潜力(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分别为2.17%、2.26mg/g和0.264‰,有机质丰度整体达到了中等烃源岩的标准;干酪根类型指数(TI)均小于0,δ13C平均值为-25.0‰,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和腐泥_腐殖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值为1.17%,主体处于生油高峰期后。新场须五段泥岩生气强度主体介于(3~16)×108m3/km2之间,具备形成中小型气田的资源基础。新场须五段泥岩总生气量相对较低,生成的天然气无法完全驱替掉地层中的水,因此气藏中天然气充满度整体偏低,导致在试采过程中气水同产且天然气产量整体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