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7篇
能源动力   23篇
水利工程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脑血管内介入方法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IIH患者资料。完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MR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局部麻醉下作全脑血管DSA造影,同时超选至静脉窦作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静脉分段测压。结果 脑血管DSA检查显示,13例患者中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0例(76.9%),其中横窦6例, 乙状窦3例,横窦和乙状窦同时受累1例。静脉窦超选测压显示,10例患者静脉窦狭窄两端压力差达120~580 mmH2O;8例(61.5%,8/13)静脉窦闭塞/狭窄可能与IIH相关,2例(15.4%,2/13)静脉窦狭窄可能继发于IIH,3例(23.1%,3/13)静脉窦狭窄可能与IIH无关。结论 脑血管内介入造影结合静脉窦超选测压,能够良好地辨别IIH与静脉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可解脱球囊在当今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颅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6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3例,梭形动脉瘤1例,颅颈部AVF 8例)应用可解脱球囊闭塞瘘口或闭塞一侧颈内动脉.结果 38例中,获解剖治愈21例,通过颈内动脉闭塞达到疾病治愈17例,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可解脱球囊在部份颅颈部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中,仍然是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出现弹簧圈移位、突出或脱出和解旋等危急事件的原因及支架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出现危急事件的病例,其中9例为宽颈动脉瘤;10例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5~12mm,7例为3~5mm,3例<3mm;造影和临床随访超过18个月。结果危急事件为弹簧圈移位3例,突出或脱出7例,解旋2例。处理方法为8例植入了支架,无一例出现缺血事件;未植入支架的4例中解旋1例,成功回收,突出或脱出3例。术后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造影未见支架内狭窄和再出血事件。结论利用支架处理这些危急事件可行、有效;弹簧圈的危急事件与弹簧圈与动脉瘤大小不匹配、后置弹簧圈填塞、过度填塞和微导管操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动脉瘤技术难点及难治病例的处置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6例“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动脉瘤直径 > 10 mm 1例,5 ~ 10 mm 4例,3 ~ 5 mm 1例,均采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术中共用支架11枚,其中Neuroform支架9枚,Enterprise支架2枚。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其中4例 “Y”型支架技术构建顺利,2例出现支架移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正规熟练地操作,合适支架的选用,可以使“Y”型支架技术辅助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并发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血管内治疗51例58枚椎动脉夹层动脉瘤。51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2例,脑缺血19例。回顾性评估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脑血管造影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成功治疗所有58枚夹层动脉瘤,其中永久闭塞动脉瘤和(或)椎动脉9枚,单纯性弹簧圈栓塞5枚,单纯性支架治疗6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5枚,覆膜支架治疗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38枚,部分栓塞20枚。术后12个月复查47例53枚动脉瘤,46枚完全栓塞,部分栓塞中12枚达到完全栓塞,4枚保持稳定。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达100%,术后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首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 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 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 ~ 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 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 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蛳 TOF?蛳 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蛳 TOF?蛳 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蛳 TOF?蛳 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蛳 TOF?蛳 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蛳 TOF?蛳 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9.
从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出发,根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水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城镇生活用水指标、节水管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并与现状指标体系确定的权重进行分析,从而验证现状确定的权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血管 PVA 颗粒栓塞硬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材料和方法: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硬膜动静脉瘘(2例累及海绵窦,1例累及右横窦、乙状窦,1例累及上矢状窦,1例累及右侧中颅凹)患者,选择性插管入近病巢处的供养动脉或近供养动脉开口的主干动脉(颌内动脉或颈外动脉),采用 PVA 颗粒悬液加适量优维显300配成不透光混合液,在透视监视下缓慢注入供养动脉直至栓塞瘘道,术后15分钟和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及评价临床情况。结果:4例术后瘘道完全栓塞,临床症状消失;1例术后血管造影示瘘道栓塞80%,临床尚存在复视,6个月后随访血管造影瘘道闭塞,复视消失。结论:PVA 颗粒操作方便,临床效果好,相对于其它栓塞材料较为安全,是一种经血管治疗硬膜动静脉瘘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