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66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Stork公司继研制成转移印花机机组后,现在为了使印染工作者获得下述节约内容,已成功地使转移印花工艺达到自动化。其效果如下: (1)节省衬边纸; (2)减少人员; (3)减少织物浪费; (4)提高产量; (5)织物定长无超长。 通过采用下述两种装置才实现了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2.
英国专利BP1,577,686介绍印花织物在高压汽蒸箱内的连续汽蒸加工。下图是专利申请者日本山东铁工厂改制的设备实样。该汽蒸箱内采用高压、高温、高湿度连续地使印花织物发色。同时,在染料适当固者之前防止印花织物与导辊接触。  相似文献   
3.
过去认为 Procion染料用轧-烘法在染棉织物时只能获得浅的色泽。现在改进热固色条件后,得色量可有显著提高。热固色条件有两种:滚筒烘燥与热风烘燥。前者是老工艺,靠直接加热使织物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后者根据热风系统的物理学,烘燥率,由此织物温度随热风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控制热风烘房内的相对湿度,对于充分固色与稳定的生产乃是必需的。若热风烘燥机的湿度在通常使用的低湿度(0~5%相对湿度)或在理想条件下的湿度(15~20%)范围内,则布面达到的温度分别为35℃与60℃。此外,织物在热风烘房内的时间也长,且湿球温度也高。由于织物温度高,以及“高湿态”的时间长,固色就有极大的改进。另外,现在已经确认,在该理想湿度条件下,织物经过临界含水量后,固色量可达很高的比例。而且,在该理想条件下,轧液内不必加尿素,因此烘燥时亦无尿素气味挥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MAT公司在1979年ITMA展览会上展出了该公司新的Supervelox型水洗机。该机在织物的通道上不采用任何轧液辊,机器上部有一环状整幅输送导带(宽度可容纳多条加工的绳状织物),其张力由两根导辊控制,见图。 绳状织物由该导带传送,在其上面还有一根导布辊,它与导带按同步速度转动。洗厚重织物时,导带一次可传送8条绳状织物或16匹每匹长度为40~50米的织物;洗轻薄织物时,一次可传送15条绳状织物或30匹每匹长为40~50米的织物。织物的传送技术是绝对没有起皱的危险,即使加工极其精细的织物也是如此。尽管水洗机车速很高,可是对织物的处理却极为温和。据说,洗粗纺毛织物时车速为400米/分,洗精纺毛织物时车速为600米/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平顶山化肥厂以栲胶代替 A、D、A 脱硫的应用情况、运行效果及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活性污泥,一般进行污泥脱水,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化钱的作业。但印染厂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活性污泥,其脱水问题更难解决。本文介绍美国Kendall漂练厂与 Weston & Sampso及Ingersoll-Rand两家公司合作,在活性污泥脱水问题上所做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7.
筒子纱染色时经常可以看到棉纱难以达到匀染性。筒子染色的这种色泽内不匀和外不匀会引起色泽深度的差异。由于认为筒子的硬度、卷装密度及筒子纱上染深度都相互  相似文献   
8.
干丝光技术     
应上海市对外贸易总公司进口部的邀请,1983年5月9日与10日西德巴布科克(Babcock)公司与我方在沪举行关于干丝光工艺的技术交流。参加这次座谈的有该公司的销售经理弗里德里希(R·Friederich)、香港库丁贺工程有限公司的纺织工程师解杰,以及上海纺织工业局、针织公司和景福针织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共20人。  相似文献   
9.
据荷兰Stork公司称,自1963年圆网作为可以取代平板网印与机印的印花方式闻世以来,这种圆网的应用范围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除了用于织物的印花以外,圆网还可以成功地用于转印纸的印花。在七十年代初期,Stork公司基于圆网印花机又研制成装饰糊墙纸的印花机与乙烯类地毯印花机,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涂层机。随着泡沫整理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有了发展,关于涂层机在泡沫整理中应用的可能性的研究工作也同时进行。 常规的整理方法采用轧液,织物先浸渍,然后经过轧液,直至有50~80%的水分在烘燥机里蒸发掉。泡沫工艺是基于具有高浓度的化学溶液或分散液与空气或气体混和的原理,通过该化学溶液或分散液按1:3~12的比例发泡,而使化学药剂达到理  相似文献   
10.
转移印花于1923年在苏联问世,经过几个年代得到了发展。它的成功主要在于涤纶产品市场。1979年西德已有52家公司生产热转移印花织物,其中79%纯涤纶,18.5%为涤纶混纺织物,0.5%尼纶织物,0.4%腈纶及其混纺织物,1.3%棉织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