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茶渣中粗茶皂素的纯化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8大孔树脂对超声波辅助醇提的粗茶皂素进行纯化,静态吸附实验表明:AB-8大孔树脂对茶皂素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静态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达到99.59%和94.15%。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动态吸附参数,在此条件下纯化后,茶皂素的纯度可达85.56%。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茶皂素的还原能力强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抑菌实验显示茶皂素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仅在较高浓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研究无溶剂体系下樟树籽油和甘油合成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甘油:樟树籽油)=1∶2.3,加酶量11.7wt%,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得到产物油中甘油二酯含量为51.60%.气相色谱法测定合成产物的脂肪酸组成,产物油中癸酸(C10∶0)及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54.68%和39.79%,与樟树籽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合成产物中DAG的中链脂肪酸含量虽有一定降低,但总量仍能达到75%左右.  相似文献   
3.
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脂溶性伴随物,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本实验采用5 种不同的方法(水酶法、微波辅助水酶法、水代法、冷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货架期、脂溶性伴随物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相对较低,货架期最长(4.67 h),脂溶性伴随物保留最多(γ-生育酚45.787 mg/100 g、角鲨烯8.925 mg/100 g、β-谷甾醇293.55 mg/100 g)。此外,对牡丹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挥发性组分有醛类(α-甲基肉桂醛和己醛等)、酯类(棕榈酸乙酯)以及烃类(十八甲基环九硅氧烷等烷烃等),其中冷榨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含有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有机溶剂浸提法最少。综上所述,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对三叶青叶黄酮得率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压力为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三叶青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经响应曲面优化后三叶青叶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5h、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压力120MPa此时,三叶青叶黄酮得率为3.49%.  相似文献   
5.
基于与Keap1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初步筛选,进而在血管内皮细胞低水平炎症模型下试验,对比分析活性成分对各类炎症相关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三叶青根部的山柰酚-3-O-芸香糖苷、异槲皮苷、芦丁以及叶片中的5-咖啡酰奎宁酸、牡荆苷、荭草苷均能与Keap1蛋白紧密结合在Keap1与Nrf2蛋白相互作用的活性空腔中,从而可能使Nrf2解离并活化。6种活性成分均可缓解血管内皮细胞低水平炎症,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牡荆苷。进一步发现牡荆苷可显著上调细胞内Nrf2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Keap1蛋白表达,说明Nrf2被活化。此外,牡荆苷在细胞培养基及缓冲盐溶液中稳定性强,能以原型形式被血管内皮细胞吸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IL-6、IL-1β和ICAM等炎症相关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牡荆苷可能通过与Keap1蛋白结合活化Nrf2及影响NF-κB通路活性来发挥强效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酶催化茶油合成甘油二酯工艺及脂肪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固定化酶Lipozyme RMM催化茶油和甘油发生甘油解反应制备茶油甘油二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考察茶油与甘油的物质的量比、酶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反应产物得率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为茶油与甘油的物质的量比1:1.7、酶加入量(质量分数)10.7%、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13.5h。经分子蒸馏法纯化后得到的甘油二酯纯度达99.7%,气相色谱法测定茶油甘油二酯油脂肪酸组成以C16:0、C18:1和C18:2为主,与茶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性差异。所得茶油甘油二酯油既有较好的保持茶油脂肪酸组成优势,同时又具有甘油二酯的特殊营养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受降水量和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不同纬度和海拔地区油茶籽油的品质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比较了江西省井冈山、庐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野生油茶籽含油率及营养成分。井冈山狮子岩830~880 m处油茶籽粗脂肪含量最高达0.561 g/g,水酶法获得油脂含量为0.294 g/g,油中角鲨烯和α-生育酚含量分别为0.176mg/g和0.187 mg/g;井冈山园潭不同海拔高度油茶籽粗脂肪含量为0.516~0.551 g/g,水酶法获得油脂含量为0.284~0.324 g/g,MUFA占总脂肪酸比例最高达79.671%~81.343%,α-生育酚含量较低,为0.063~0.160 mg/g,园潭不同海拔高度茶渣中茶皂素含量最低为0.126~0.223 g/g;庐山830~880 m处油茶籽粗脂肪含量与园潭相似,而其它海拔高度粗脂肪含量则低于园潭,水酶法提取的油脂含量为0.153~0.278 g/g,油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为0.119~0.267 mg/g,茶粕中茶皂素含量整体较高为0.245~0.296 g/g,其中358~388 m处最高为0.296 g/g。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度油茶籽油脂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别,庐山油茶籽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茶皂素含量最高,井冈山狮子岩粗脂肪、角鲨烯含量最高。本研究可为野生油茶遗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热加工后引起的乳脂肪聚集对其消化吸收及脂质代谢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测定聚集乳脂肪和未聚集乳脂肪消化过程中脂肪颗粒粒径、电势、脂解速率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测定大鼠粪便内脂肪含量,不同时间段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聚集乳脂肪组在胃中(7.40μm)的平均粒径(6.19μm)较初始阶段(4.54μm)显著增大(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在胃中(9.26μm)(6.00μm)的平均粒径较初始阶段(2.80μm)也显著增大(P<0.05);聚集乳脂肪组的电势变化幅度小于未聚集乳脂肪组。聚集乳脂肪组的脂肪酸释放速率和释放程度小于未聚集乳脂肪组,说明聚集乳脂肪比未聚集乳脂肪的消化速度慢。大鼠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聚集乳脂肪组的脂肪排泄率(8.68%)高于未聚集乳脂肪组(6.66%),说明聚集乳脂肪的生物利用率低。灌胃6 h后,聚集乳脂肪组血清甘油三酯(0.57 mmol/L)显著高于(P<0.05)未聚集乳脂肪组(0.45 mmol/L),聚集乳脂肪组胆固醇(1.76 mmol/L)也显著(P<0.05)高于未聚集乳脂肪组(1.46 mmo...  相似文献   
9.
以新鲜莲子为原料制备莲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液,探讨莲子PPO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莲子PPO的活性最适温度范围为45~50℃、活性最适pH范围为6.5~7.0,即中性时PPO的稳定性最高;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显示出Ca2+、Mn2+、Fe3对莲子PPO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铜离子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原剂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对莲子PPO酶活性都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有效抑制鲜莲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4∶0、16∶0、18∶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8∶1)成分的变化。方法本实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4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冠心病高危人群组(43例)及正常对照组(51例),采用氯仿-甲醇法快速提取红细胞膜脂肪,并用碱法甲基化,经薄层层析纯化的甲基酯用100 mm×0.25 mm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4∶0、16∶0和18∶0脂肪酸较其余三组低(P〈0.01),而正常对照组红细胞膜中18∶1脂肪酸较其余三组高(P〈0.01);冠心病高危患者组中红细胞膜14∶0、16∶0、18∶0和18∶1脂肪酸与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冠心病高危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组则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红细胞膜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之间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有更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