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31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名优绿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茶产业复兴和名茶创制开发浪潮出现的新名词,区别于炒青、珠茶等大宗绿茶产品,名优绿茶是采用高档原料加工出的优质绿茶,且具有个性化名称和品质特征,并在特定地域有较高的知名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名优绿茶产品,已经以占总产量38%左右的份额创造了总产值75%左右的效益。发展名优绿茶已经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杀虫剂,尤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内吸性和高残效。该药剂被广泛应用于蔬菜、水稻和小麦等大多数农作物。国内报道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  相似文献   
3.
随着茶叶产量的不断提升,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的化学检测和感官审评方法,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对茶叶品质进行实时监控。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样品无损耗、结果客观以及快速简便等优点,能满足茶叶产品实时检测的需求。本文在概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分析、等级确定、种类识别和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近红外作为一种二级分析方法,其模型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同时对其灵敏度以及成本作出客观评价;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茶叶领域。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热风、蒸汽和微波四种不同的灭菌方法对普洱散茶进行灭菌处理,对茶叶的灭菌效果、感官品质、茶叶内主要成分、微生物的存活量和技术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外、热风和微波三种灭菌处理符合普洱茶的卫生要求。其中,紫外灭菌设备简单、费用低,并可实现在线操作。厚度为0.5cm的散茶经紫外灭菌50s后,汤色、香气及滋味等俱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sp.)、毛霉(Nucor sp.)、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等霉菌能够生存,有利于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进一步陈化。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茶叶机械技术的进步成为影响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新型茶叶机械不断涌现,例如多种升温技术的杀青机械、不停机式自动连续化揉捻机、连续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多功能茶鲜叶前处理机等。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的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综述了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研究进展,提出茶机研制存在创新性不够、发展不平衡、品质形成机理不清等问题,分析了未来茶机在清洁化、节能化、标准化、信息化、自动连续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与植物体内合成路径不同,微生物体内合成咖啡碱存在一条以黄嘌呤为底物,利用鸟嘌呤脱氨酶催化鸟嘌呤生成黄嘌呤有效合成咖啡碱的新途径。为克隆鸟嘌呤脱氨酶的基因,构建可高效合成黄嘌呤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外源蛋白活性进行检测,分别以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为研究材料,根据GenBank中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中鸟嘌呤脱氨酶基因gud1和egud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其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连接至pMAL-c5X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蛋白表达,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其目的蛋白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载体pMAL-gud1、pMAL-egud均可用来合成黄嘌呤,且GUD1比EGUD合成黄嘌呤的效率更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黑茶加工技术理论,同时为体外构建高效咖啡碱生物工程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储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含水率、含油率、可溶性蛋白、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活性、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及脂肪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加速老化促进茶叶籽老化进程,老化程度与老化强度成正比。随着人工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茶叶籽含水率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茶叶籽脂肪酶活力下降,脂肪氧化酶活力上升;茶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增高;茶叶籽含油率逐渐升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升。通过对茶叶籽老化不同阶段储藏特性的测定可以预测茶叶籽劣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GC-ECD内标定量法分析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键合态糖苷的变化以及不同储藏年份的生茶和熟茶中含量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渥堆过程促进糖苷的分解,随着时间的延长,以此为基础的香气释放潜力逐渐降低,酶解和湿热作用是潜在的驱动力。生茶中糖苷的含量比熟茶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以糖苷为基础的生茶释放香气的潜力远大于熟茶。  相似文献   
9.
以超微绿茶粉、特一粉为主要原料,以葡萄糖酸锌和叶绿素铜钠为主要护色剂,对绿茶面条的加工工艺及护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绿茶面条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绿茶面条的优化加工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0.20%,超微绿茶粉添加量1.5%,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18%,叶绿素铜钠添加量0.010%,水添加量26%。以上5个因素在影响绿茶面条品质上的优先次序为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叶绿素铜钠添加量>水添加量>葡萄糖酸锌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所制得的绿茶面条色泽翠绿、均匀,外形整齐,表面细密光滑,咬劲、软硬、弹性均适口,具有绿茶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苷酶的蚕丝素蛋白膜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黑曲霉发酵产生的 β 葡萄糖苷酶为酶源 ,用蚕丝素蛋白为载体 ,研究了 β 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固定化后酶的性质。结果表明 ,采用共价法把 β 葡萄糖苷酶固定在丝素蛋白膜上 ,固定后的 β 葡萄糖苷酶膜性质稳定 ,活力回收率为 5 6 3 %,固定化后酶的最适 pH值没有明显改变 ,但最适反应温度由固定化前的 5 0℃升高到固定化后 70℃ ,酶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