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张竟丰  王丽  陈洵  谢会  曹潇  赵力超 《食品科学》2019,40(3):300-306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成为理想的细菌培养基,其中几种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等也被证实能够进入VBNC,对乳及乳制品品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综述了VBNC细菌的研究进程和细胞形态、毒力等生理学特性,并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几种常见VBNC致病菌的诱导与复苏因素及其检测方法。通过对VBNC细菌的综述进而为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期减少乳及乳制品中该状态致病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提升乳及乳制品中生物性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曹潇  赵力超  陈洵  谢会  张竟丰  刘卓坤  王丽 《食品科学》2019,40(15):338-345
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效的检测新方法和策略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样品前处理是快速筛选病原体的关键步骤。常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前增菌和选择性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才能达到提高目标细菌浓度的目的,耗时长且灵敏度低。免疫磁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是一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从复杂食品样品中分离和浓缩目标病原菌的技术,已被应用于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本文综述了IMS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IMS作用原理、影响IMS效果的因素以及结合其他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最新应用研究,以期为该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研究和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阪崎克罗诺杆菌是奶粉中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在压力胁迫下会进入连续休眠态。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氨苄西林压力胁迫下形成的连续休眠态菌的基因表达变化差异,共筛选出220个显著上调基因和416个显著下调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代谢活性、运动能力(鞭毛合成)、细胞分裂相关基因表达整体显著下调;与药物外排泵、细胞形态改变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显著上调;GO富集分析结果还提示严谨反应、毒素抗毒素系统(TAS)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TAS可能通过调控下游mRNA和NAD+促进连续休眠态的形成。因此,在氨苄西林胁迫下严谨反应可能通过级联调节激活TAS表达,从而促进连续休眠态形成。在该状态下,阪崎克罗诺杆菌通过降低代谢活性、减弱运动能力、抑制细胞分裂,同时改变细胞形态,并增强药物外排能力,从而维持连续休眠态。研究结果为防控压力胁迫下产生的连续休眠态阪崎克罗诺杆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奶粉中存在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对婴幼儿危害性极强,卫生标准中对该微生物有严格限制,但检出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存在许多因素导致阪崎克罗诺杆菌在婴幼儿奶粉生产线中的潜伏,本文阐述了其在生产空间中的暴露特征,重点论述逆境胁迫下该菌耐受表型和活的非可培养表型形成的隐性污染对监测和清除污染残留的不利影响。讨论了各类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强调检测灵敏度、回收率和区分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菌对于控制隐性污染的重要性。以期为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为保障婴幼儿奶粉生产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