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8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实验研究了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冷却肉的防腐保鲜效果,对冷却肉的微生物、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3个方面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组可将冷却肉的保质期延长6d~9d,而且效果优于Nisin.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冷却肉中主要污染菌-假单胞菌和潜在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作为冷却肉的生物防腐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取SPF小鼠120只,分成3批,每批分为4个组。对照组小鼠灌服灭菌水;实验1组灌服自制发酵培养基;实验2组灌服鼠李糖乳杆菌LT2237℃、48h培养物;实验3组灌服灭活的鼠李糖乳杆菌LT22培养物。所有小鼠均采用口腔灌服,0.5mL/只/d,连续接种7d或13d。通过测定巨噬细胞吞噬活性、T淋巴细胞数量、血清溶血素含量及器官指数来反映鼠李糖乳杆菌LT22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均能促进IgM的生成及脾脏和胸腺的发育;实验2组能显著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溶血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具有降解肠道中核苷的能力,已成为预防或辅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法。以肌苷、鸟苷、腺苷作为降解底物,采用HPLC法从海洋动物肠道中筛选降解核苷乳酸菌,并对降解菌株的益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30株菌株中,菌株BX-59与2Y-15对3种核苷的降解能力最强,经鉴定为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其特性实验表明,2株发酵粘液乳杆菌不具有溶血性,对抗生素无耐药性,同时对DPPH与·OH的清除率分别为61.05%、58.36%与57.84%、61.12%。2株菌在人工胃液与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98.7%、99.8%与80.0%、64.0%。菌株BX-59在人工饱腹肠液环境状态下,对肌苷、鸟苷、腺苷降解率为60.78%、51.34%、59.00%,而菌株2Y-15在人工饱腹肠液环境状态下,对肌苷、腺苷的降解率为100%,对鸟苷的降解率为98.60%。该研究为2株菌作为防治高尿酸血症微生态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鼠李糖乳杆菌LT22株培养物中主要活性物质进行了检测,以期为该菌株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试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绘制标准曲线得出乳酸、葡萄糖胺和粗肽聚糖质量浓度;用试管稀释法测定48~120h培养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T22株培养物中乳酸质量浓度为0.159g/mL;其培养物经破碎后粗肽聚糖质量浓度为0.51g/L,葡萄糖胺的质量浓度为0.0076g/L;MIC分别为1∶8,1∶16,1∶16,1∶8,1∶8;MBC分别为1∶4,1∶4,1∶8,1∶4,1∶4。  相似文献   
5.
鼠李糖乳杆菌LT22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增殖曲线的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测定鼠李糖乳杆菌LT22培养物的生物量及酸度的方法,对培养基的成分和起始pH值、培养温度、时间、方式及接种量进行优化;通过测定培养物的pH值和A600,绘制鼠李糖乳杆菌LT22发酵增殖曲线。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T22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组合是:20%麦芽汁、3%豆粕汁,添加适量的无机盐;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是:培养基pH值自然,30℃~37℃静置培养48h,接种量2%。发酵增殖曲线表明生物量与pH值正相关,培养36h时菌体生物量达最大值;38h时培养物pH值为最低值。  相似文献   
6.
以乳酸芽孢杆菌SC为出发菌株,紫外线-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出200个菌株,进行培养液pH值、抑菌活性、芽孢形成率的测定,再进行稳定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芽孢杆菌SC27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比较,培养液pH值降低了10.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增大了23.9%,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增大了20.7%,芽孢形成率达到36.1%;该菌株产酸、产活性物质及芽孢形成的性能稳定,并属于无毒物质.  相似文献   
7.
将鼠李糖乳杆菌LT22接种于发酵培养基,37℃培养48 h,离心、过滤除菌,滤液即为鼠李糖乳杆菌代谢产物(LRM).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双层平板定量扩散法对LRM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LRM对6种指示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22.3mm,而与LRM相同pH值的乳酸、乙酸和盐酸溶液无抑菌作用;该抑菌活性物质耐热性强,不受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pH值2~4变化的影响,但pH值变化到5~10时,抑菌活性却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倾注平板法从湛江硇洲岛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egerrimum)分离共附生细菌,分别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作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抗菌活性,并对分离到的抗菌活性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与多样性分析。共分离到36株细菌,经形态观察与生化试验去重,筛选到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11株。经过16S rRNA分析发现,11株抗菌活性细菌分属于细菌域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的5个科(Bacillaceae,Staphylococcaceae,Micrococcaceae,Microbacteriaceae,Dermabacteraceae)、5个属(Bacillus,Staphylococcu,Kocuria,Microbacterium,Brachybacterium),其中7株菌为Firmicutes门,占活性菌株的63.6%,并成为优势类群,同时发现4株潜在新种(菌株X21、X24、X31、X34)。研究表明,该岛全缘马尾藻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菌物质产生菌,并蕴藏着较多的微生物新类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