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2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研究表明。产礁地层一间房组属于中奥陶统下部,相当于玉山阶中、上部至达瑞威尔阶中下部。首次识别了Calathium、海绵、苔藓虫、有柄棘皮动物、钙藻等5类建礁生物及其生态。其中Calathium为最主要的建礁生物,而Wethredella钙藻类造礁生物为中国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以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对安塞王窑南长612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搞清了骨架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总结了长612小层各沉积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确定其为一套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较为发育,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6种微相类型。通过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为油气开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候市地区是安塞油田的一个主力区块,区域构造是平缓的西倾单斜,长61油层为其主力产层。根据岩心、粒度、薄片及测井曲线等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将研究区长61油层确定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五种微相。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性以及试油成果,确定物性及含油性最好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次之,前缘席状砂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李相明 《焊接技术》2001,30(6):42-44
刮板冷凝器的制造由于采用不锈钢材质,制造精度高,又存在大开孔即位、卧式筒体的角接接头,而使其难度加大,焊接变形的控制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不锈钢刮板冷凝器大开孔焊接变形问题,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焊接变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变形控制措施。通过采取措施,满足了设计设计,摸索出制造此类产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生物礁具有6项特征:①单个礁体规模小,礁体多;②含礁层系由主礁体层和次礁体层组成;③礁体形态多种多样,与围岩均为突变接触;④礁体构成简单,微相类型单一;⑤Calathium呈高丰度、低分异度、原地生长、原地埋藏;⑥礁核内发育水道充填体。在生物礁发育的诸多控制因素中,水动力作用即存在建礁作用,也存在着毁礁作用。前者反映水流作用建造了局部的浅滩,产生了礁基有利于Calathium等的繁殖,强化了粘结作用和障积作用,促进了礁体的生长。后者则冲蚀了礁体的外形和内部的完整,改变了建礁生物的原身状态,限制了礁体的规模、形态直至发育,建礁作用和毁礁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奥陶世生物礁经历了奠基期,建礁期和毁礁期。  相似文献   
6.
7.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 ,确认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 ,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 ,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 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 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特点。同时,分析了该区储 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沉积微相从根本上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而成岩作用引起的一系列 变化则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聚甲醛纤维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聚甲醛纤维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国外制备聚甲醛纤维的研究历程以及聚甲醛纤维的性能、用途,以期对我国聚甲醛纤维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对储层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测试,获取了岩性资料、各种孔隙变化和成岩现象的特征,确定研究区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特征和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将研究区成岩相划分为粒间溶孔发育相、斑状成岩相、致密胶结成岩相和致密压嵌式成岩相。通过取心井段成岩相和相关测井资料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解释模型,为后续研究区成岩相的平面和空间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储层分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