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8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鸡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为对象,研究103 MPa压力条件下高压均质(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HPH)对不同浓度(5、10、15 mg/mL)MP水悬液理化性质和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HPH可以显著提高不同浓度MP在水中的溶解性(P<0.05),改善MP水悬液的分散性、流变性等理化特性,破坏蛋白结构。随着MP浓度增加,MP水悬液溶解度下降、稳定性变差(P<0.05);高浓度的MP在HPH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蛋白聚集,导致水悬液中蛋白粒径增大,表观粘度变大,流动性降低;MP水悬液二、三级结构改变,表面疏水性降低,巯基含量上升,α-螺旋增加,β-折叠下降,从而影响其溶解性;其中5 mg/mL的MP水悬液经过HPH处理后溶解性较好,溶解度达到88.39%,在4 ℃条件下放置9 d后仍然能保持79.08%的溶解度。本研究为食品行业中肉蛋白的深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高效萃取技术,讨论了并列多管型液体分配器及FG-Ⅱ+格删规整填料、FG-Ⅲ型波纹板填料支承的结构,及萃取塔在18×104t/a丙烷脱沥青装置的应用情况.生产运行表明,高效萃取塔通量大、传质性能好、效率高,产品轻、重脱沥青油收率高,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茯砖茶优势微生物在不同适宜生长培养基之间的差异,采用14种不同培养基比较黑茶优势微生物的表面培养特征.针对一种黑茶样品,采用混合培养法定期观察不同时间段优势菌的生长表征.即通过观察记录在不同时期该茶叶中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特征,包括菌落色泽、质地、表面形态及边缘情况等,来比较不同培养基分离“金花”菌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几乎在所选分离培养基上均能用肉眼看到黑茶的优势菌为“金花”菌及其生长状况,但差异性明显.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其出现在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快慢,菌丝体颜色不同,其分泌的色素差异较大.该研究结果表示出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为研究者更快地分离出该茶叶中“金花”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的豆角为原料,采用自然湿法发酵、自然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4种发酵方法制作酸豆角,测定在发酵过程中,酸豆角中的pH值、总酸、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4种不同发酵工艺对酸豆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种湿法发酵对酸豆角品质的效果最佳,对还原糖、总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提高了发酵速度,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为1.44 mg/kg,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为0.011 5 mg/kg,较其他发酵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鹌鹑蛋是我国一大类蛋制品,一般加工成休闲类蛋制品食用,由于其营养丰富,制品一般需要高压灭菌进行杀菌保质,对产品口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经不同辐照剂量及高温灭菌处理后的休闲卤制鹌鹑蛋进行细菌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p H值、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对休闲卤制鹌鹑蛋进行辐照保质的合适剂量。结果显示:产品经贮藏后,辐照剂量在10 k Gy以上的细菌菌落总数与高压灭菌产品接近,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不大,而辐照强度在4 k Gy及以上p H值与对照样相近。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共检出1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醇类30种、酯类7种、酮类7种、酸类9种、烯烃类10种、烷烃类24种、其它类25种,三种方式共性挥发性成分14种。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样品中的酸、醇类明显要高于经辐照处理的样品,由于产品水分含量较高,不同处理方式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采取10 k Gy剂量辐照处理鹌鹑蛋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雨枫  薛思雯  陈星  李鸣  徐幸莲 《食品科学》2019,40(15):127-134
以鸡肉中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为对象,研究在103 MPa压力条件下不同高压均质(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HPH)处理次数(1~6 次)对MP水溶液结构以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PH可以显著提高MP在水中的溶解性(P<0.05)。随着HPH处理次数的增加,MP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先减小后变大;表观黏度减小,流动能力增强;表面疏水性和活性巯基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不同HPH处理次数对MP水溶液的二级结构构象的影响不同;过多的HPH处理次数会导致MP水溶液中蛋白质聚集,从而影响其溶解性和稳定性;经过4 次HPH处理的MP水溶液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说明通过选择适当次数的HPH处理可以实现对MP在水中溶解性的调控,为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发酵豆豉蛋白质生物学变化与抗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5种具有地区代表性的豆豉,测定总酸含量、水解度、水溶性蛋白含量、酸溶性蛋白含量、褐变指数及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利用描述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5种豆豉样品在质量指标上差异性很大,其中中南地区样品在指标上优于西南地区样品;细菌型豆豉在酸溶性蛋白及水溶性蛋白含量上优于霉菌型豆豉,干豆豉与湿豆豉在质量指数上差别不大。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各质量指标与抗氧化性的关联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褐变指数>总酸含量>水解度>水溶性蛋白含量>酸溶性蛋白含量,干豆豉与细菌型豆豉在蛋白水解程度上要优于其他豆豉,而后发酵时间是影响豆豉总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臭豆腐卤水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方法试验了六种不同的发酵配方,采用混合培养法研究了不同阶段微生物变化,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的方法测定发酵终了卤水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卤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由迅速到缓慢,在发酵成熟阶段相对稳定,不同配方的卤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酵母菌的数量增长不尽相同。如黄豆加老卤水配方中的酵母菌达到2.4×1013 CFU/mL,细菌总数为1.1×1014 CFU/mL;但酸菜水中酵母菌最终仅有2×105 CFU/mL,细菌总数为4×1013 CFU/mL。而发酵卤水主要气味成分均有吲哚、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和少数几种酚类、硫醚类,6种配方中酯类有5种化合物相同,酸类4种,醇类4种,酮类6种。结论利用传统自然发酵方式发酵的卤水,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彼此消长的变化规律,可能为纯种发酵控制提供依据。臭豆腐的主要气味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酮类、酚类以及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以及2,3,5,6-四甲基吡嗪等。本实验中的臭豆腐卤水与传统卤水中风味成分相似性说明了达到规范符合大生产要求卤水的可能性,本实验在加工上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臭豆腐卤水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及 风味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臭豆腐卤水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方法 试验了六种不同的发酵配方, 采用混合培养法研究了不同阶段微生物变化,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的方法测定发酵终了卤水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 结果 卤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由迅速到缓慢, 在发酵成熟阶段相对稳定, 不同配方的卤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酵母菌的数量增长不尽相同。如黄豆加老卤水配方中的酵母菌达到2.4×1013 CFU/mL, 细菌总数为1.1×1014 CFU/mL; 但酸菜水中酵母菌最终仅有2×105 CFU/mL, 细菌总数为4×1013 CFU/mL。而发酵卤水主要气味成分均有吲哚、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和少数几种酚类、硫醚类, 6种配方中酯类有5种化合物相同, 酸类4种, 醇类4种, 酮类6种。结论 利用传统自然发酵方式发酵的卤水,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彼此消长的变化规律, 可能为纯种发酵控制提供依据。臭豆腐的主要气味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酮类、酚类以及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以及2,3,5,6-四甲基吡嗪等。本实验中的臭豆腐卤水与传统卤水中风味成分相似性说明了达到规范符合大生产要求卤水的可能性,本实验在加工上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将陈旧的L型有油润滑空压机改造为换代的无油润滑空压机,并采用复合型填充PTFE新材料和带卸荷结构的导向环,不但使用性能与国内同类产品相同,而且导向环和活塞环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数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