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轻工业   4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相丽  潘峰  苏光伟  申军伟 《计算机工程》2010,36(21):132-133,136
通过实验验证并分析图像隐写检测过程中特征维数对隐写检测正确率的影响,对比使用人工选取与机器降维的隐写图像识别率。结果表明,低维特征更有利于简化分类器的设计,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隐写检测正确率,且机器降维后的特征相比人工选取的特征拥有更好的隐写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考虑现有电压等级并预计20千伏可能列为我国标准电压情况下,按照六种电压组合,六种负荷密度,对某专区15000平方公里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以[6]作为引例,进一步说明220/110/20/0.38千伏电压组合是一种最优的电压等级组合,20千伏应例入我国标准电压等级。  相似文献   
3.
相丽  潘峰  钮可  郭耀 《计算机应用》2010,30(11):3022-3024
为减小秘密信息嵌入对载体视频的修改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及线性分组码的视频隐写方法。该方法在原始视频进行H.264压缩过程中将秘密信息嵌入到其运动矢量中。线性分组码的使用不仅可大幅提高载体视频的运动矢量利用率,而且可有效降低运动矢量修改率。所提算法不仅具有计算复杂度低、视觉不可见性高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秘密信息的盲提取。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保持良好的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满足隐蔽通信对于高嵌入容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联系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教师设计提问要注意的方面。认为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乐于问",而且要使学生"善于问"。介绍了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PCR技术在检测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实时RT-PCR检测存活于乳中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可在低温下生长、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食源性致病菌.为克服传统PCR检测的假阳性问题,有效的检测单增李斯特活菌,本研究提取单增李斯特菌的总RNA并进行反转录,以单增李斯特菌的必要毒力基因hlyA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实时PCR检测,研究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考查了对人工污染牛乳进行检测的应用性.结果表明,所用引物和探针能较好的扩增目的基因,而对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单增李斯特菌经1h增菌,可检出3×102CFU/ml.而经3h增菌,活菌检测限可达30CFU/ml.人工污染牛乳样品经6h增菌,检测限为17CFU/ml.此方法可应用于乳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和污染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7.
相丽  潘峰  杨晓元  钮可 《计算机工程》2010,36(23):136-138
结合离散余弦变换(DCT)的能量压缩能力和离散小波变换(DWT)的多分辨率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准三维变换的视频隐写算法。该算法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描述视频序列的帧内信息,通过一维离散余弦变换描述视频序列的帧间信息,从而有效利用视频序列的空间及时间冗余,将秘密信息嵌入在DCT系数的量化过程中,保证了视频序列的稳定性及秘密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视觉不可见性与较高的嵌入容量,且可实现秘密信息的盲提取。  相似文献   
8.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而其产生的肠毒素A是乳及乳制品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建立了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乳中携带sea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该方法能快速、稳定地在8h内完成对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对人工污染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最低检出限为83CFU/ml。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而其产生的肠毒素A是乳及乳制品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建立了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乳中携带sea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该方法能快速、稳定地在8h内完成对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对人工污染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最低检出限为83CFU/ml.  相似文献   
10.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Ce^4+could in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burst as a signal to promote pacilitaxel biosynthesis in suspension cultured Taxus cuspidate cell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cerium ions inducing ROS burst, circular dichroism (CD),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m inducing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ctivity was reduced by 78% by 0.1 mmol/L Ce^4+, whereas it was only reduced by 28% by 0.1 mmol/L Ce^3+.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ransition from helical content and other structure to β strands and flturns was 23.1 when induced by Ce^4+, whereas it was only 13.2 when induced by Ce^3+. In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 Ce^4+ led to red shift and intensity-elevation of tryptophan fluorescence emission maximum, whereas in the case of Ce^3+, the results were a contrast to the above. Furthermore, g factor (gx and gy) in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induced by Ce^4+ and Ce^3+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t valence of cerium ion induced various conformations of HRP, and Ce^4+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Ce^3+. This suggested that Ce^4+ affected the burst of ROS through changing the conformation of oxidoreductas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