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豆渣DNA及其酶解物对正常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天分别灌胃VE(30 mg/kg)、生理盐水(NS)、不同剂量的DNA(30、60、120 mg/kg)及DNA酶解物(30、60、120 mg/kg)。30天后,取血、肝脏和脑,测定其中SOD、CAT、GSH-Px的活性及MDA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豆渣DNA及其酶解物均可以提高正常小鼠血清、肝脏和脑中SOD、CAT及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尤以DNA酶解物组效果为佳。此说明豆渣DNA及其酶解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豆渣DNA酶解物的抗氧化能力强于豆渣DNA。  相似文献   
2.
以新鲜豆渣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对豆渣中提取RNA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对RNA的最优沉淀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其最适裂解条件为裂解温度92℃,裂解时间70 min、裂解液pH 5.4、液料比10∶1,且在此条件下的最适沉淀剂为异丙醇-高NaCl溶液。此法最终的豆渣RNA得率为0.48%,OD260/OD280为1.83。  相似文献   
3.
以4株乳酸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为生物吸附剂,探讨其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吸附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因素(pH、温度、时间、PG浓度、AA浓度及钙离子浓度)以及模拟胃肠环境下PG对AA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温度的增大,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pH为5、温度为37 ℃,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植物乳杆菌1.0665 PG的吸附率最大,为87.35%。在6 h以内,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但6 h后无显著性变化。吸附率随AA浓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随着PG浓度、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模拟胃环境条件下,不同pH显著影响PG对AA的吸附效果(P<0.05),并且pH为3.5时,PG对AA的吸附率最高;不同的时间对PG吸附AA的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在模拟肠环境下,胆盐浓度和吸附时间均显著影响PG对AA的吸附效果(P<0.05),其中0.3%~0.4%胆盐浓度更有利于PG 对AA的吸附。综上,本研究为乳酸菌肽聚糖在生物吸附脱毒方面的应用及机制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沙棘果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超声辅助酶法制备沙棘果渣膳食纤维工艺进行优化,比较总膳食纤维(TDF)、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理化性质、结构特性及功能性质差异。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0∶1 (mL/g)、pH 9.2、酶解温度48 ℃、蛋白酶添加量11.40%、超声功率280 W、超声时间40 min,此时TDF得率达60.74%。结构特性方面,3种膳食纤维存在糖类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方面,SDF表现出更好的膨胀性(19.57 mL/g)、阳离子交换能力(0.50 mmol/g)和对NO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吸附能力;IDF和TDF表现出更好的持水性、持油性以及对丙烯酰胺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能力。结论:沙棘果渣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理化、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沙棘果渣利用率及膳食纤维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二维相关荧光光谱鉴别4种食用植物油种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了4种食用植物油的同步荧光光谱,结合加热时间扰动下的二维相关荧光光谱技术,对一级大豆油、花生调和油、芝麻油和棕榈油,进行了快速无损的识别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步荧光光谱图上,不同植物油的特征吸收峰在出峰数目、出峰位置和峰强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二维相关荧光谱图上,由于4种植物油的自动峰及交叉峰的位置、数量和强度不同,其差别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直观。因此,二维相关图谱法可以作为鉴别不同植物油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5 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TCC8014、L. plantarum 1.0665、L. plantarum 806、L. casei ATCC393、L. acidopilus KLDS 1.0307)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灭活前后对丙烯酰胺的吸附能力,及5 株乳酸菌吸附丙烯酰胺所形成的复合物在无菌去离子水、不同有机溶剂(甲醇、乙腈-水、丙酮)及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5 株乳酸菌的高压灭活组对丙烯酰胺吸附能力均强于其活菌组。其中植物乳杆菌ATCC8014的高压灭活组对丙烯酰胺吸附率最高,为96.53%;5 株乳酸菌-丙烯酰胺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均可稳定存在;在无菌去离子水中均有少量丙烯酰胺释放;模拟胃、肠环境实验证实pH值、胆盐质量分数、胰蛋白酶及作用时间会影响乳酸菌-丙烯酰胺复合物的稳定性,导致少量丙烯酰胺释放。整体看,高压灭活后的植物乳杆菌ATCC8014与丙烯酰胺形成的复合物在上述环境中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为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毒性抑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水飞蓟素对丙烯酰胺诱导人肝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飞蓟素对人肝癌细胞系(human hepatocellular liver carcinoma cell line,HepG2)增殖的影响以及 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所致肝细胞毒性的预防效果,同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通过噻唑蓝法检测 水飞蓟素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丙烯酰胺诱发HepG2细胞毒性的保护效果;利用荧光探针法对HepG2细胞 内活性氧的变化进行检测,并运用比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内脂质、蛋白质及DNA的氧化损伤标志物(丙二醛、蛋 白羰基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利用酶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12~96 μg/mL的水飞蓟素对HepG2细胞无毒性;水飞蓟素可以抑制丙烯酰胺引起的细胞存活率降低和氧自由基水平 升高,减少丙烯酰胺对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并提高细胞内抗氧化物酶CAT、SOD和GSH-Px活力。研 究证明,水飞蓟素能够缓解丙烯酰胺对肝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油炸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丙烯酰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寻找合适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抑制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形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究天然抗氧化剂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规律的影响,在简单介绍丙烯酰胺的性质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天然抗氧化剂和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抗氧化活性与丙烯酰胺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究沙棘黄酮对丙烯酰胺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首先利用Asn-Glu模拟体系建立沙棘黄酮抑制丙烯酰胺生成的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液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美拉德反应三个阶段的产物,运用形成/消除动力学模型及机理动力学模型研究沙棘黄酮抑制丙烯酰胺生成的机理。结果表明,沙棘黄酮对抑制丙烯酰胺生成有明显的效果,最高抑制率为62.1%;通过拟合形成/消除动力学模型发现沙棘黄酮显著降低丙烯酰胺的生成速率常数a、tcg(P<0.05),对消除速率常数τ没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沙棘黄酮主要抑制丙烯酰胺的生成阶段,对丙烯酰胺的消除阶段没有影响;通过拟合机理动力学模型发现沙棘黄酮显著降低丙烯酰胺的生成速率k2和类黑素的生成速率k3(P<0.05),说明沙棘黄酮主要抑制了美拉德反应的第二阶段。综上,沙棘黄酮能有效抑制中间产物向丙烯酰胺和类黑素转化,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业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将显色培养基法、API试剂条法和PCR法联合应用对哈尔滨市售128份生肉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8株,检出率为14.06%。其中生猪肉检出率最高,达20.00%。结论哈尔滨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