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青海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解渴解馋,甜醅当先”。甜醅是青海高原上汉、回、藏、土、撒拉等多族人民群众最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河湟农家妇女都会酿造。 一到夏令炎热时节,在城镇或农村集市、庙会上,卖甜醅的小摊贩特别多,不住地高声叫喊:“甜醅卖大碗,钱少解馋,又甜又绵!”干渴的人们,一听到这般热情的叫卖声便蜂拥而至,争着买一碗。端着一碗碗嫩白似玉珠的甜醅,甜溢酒香,醇气扑鼻,沁人心肺。吃在嘴  相似文献   
2.
青海人习惯将中秋节称“八月十五”。这时节正值五谷丰登,果熟瓜落的农事季节,一年辛苦,春华秋实,吃新麦子面,吃新鲜瓜果,这种“吃新”的心情是何等愉快!又恰逢“月到中秋分外明”,望着天上满月,亲人团聚,沉浸在人伦幸福之中,“月圆花好人长寿”的心情,该又是何等的欢欣啊!为此,青海人又称中秋节为“丰收节”、“团圆节”。过中秋节有蒸月饼、献月饼和送月饼等项活动,十分隆重。 青海农家中秋蒸做月饼,体积之大,数量之多,制做的精美,香味的醇厚,花样的翻新,色彩的艳丽,若拿食品店里出售的糕点月饼相比,不知要逊色多少哩! 蒸做月饼,这可是青海农家妇女大显手艺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古书上有这样的解释:“腊者,猎也,由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是打猎,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十二月进行,以后就把这个月定为“腊月”。到汉代,又按“干支纪日法”,确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又把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日,“腊八”即成为我国民间极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  相似文献   
4.
酥油糌粑     
酥油是从牛奶中分离出的奶油,“糌粑”是藏语译音,即青裸炒面。用酥油溶化在清茶或奶茶内,合上糌粑和“曲拉”(牛奶中分离出酥油后剩下的干渣),再加上白糖等拌匀,用手捏成“尕儿”(即小疙瘩)食用,这就是青海草原上藏民们最喜食的、味道香甜的日常主食“酥油糌粑”。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不产稻米,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为此,小麦面粉制品便是青海人生活中的主要食品,而面片与拉条也就成了面食中最喜爱、最普遍而又独特的家常美食。一般来说,在平素拉条多用于款待客人,是一种盛情的表示。 面片,青海人俗称“尕面片”。“尕”是方言,小而喜爱的意思。它的做法是先将面用水调匀,加少许盐或碱,几经手揉,到面皮光滑,或切成短条,或者团成圆饼状,抹青油(菜籽或葫麻榨的油)放在盒内“回”少许。待  相似文献   
6.
小阿姐熬下的酪儿, 尕阿哥喝给了九天; 想起了憨墩墩尕肉儿, 尕阿哥醉给了九天。 这是一首青海河湟传统“花儿”,词中提到的酪,便是当地农家用自产的青稞酿造的白酒,酒精度低,香味浓郁,酒色清澈,口味纯正。还有一种用自产的大麦酿造的酒,其味醇厚,度数比青稞酒稍高些,故名  相似文献   
7.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在青海农村里尤为盛行。到了“二月二”这一天,许多村子里都要举行庙会,白天喝大戏,晚上耍龙灯,仍然像过春节一般热闹、红火。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逢“二月二”,青海农村还盛行吃地莞包子和土炒大豆的习俗,颇有情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