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轻工业   2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为调查了解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以帮助判别掺假情况,应用可视基因膜芯片检测技术对市售的肉松、香肠、肉卷、预制调理肉、肉干及肉脯等23份样品动物源性成分进行筛查分析,同时,针对筛查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进一步确证。结果表明:可视基因膜芯片检测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提高了未知样品的筛查效率;在本次随机分析的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结果与标签标示不一致的情况占比高达21.7%,肉制品掺假虚标情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以低温共熔锂盐0.38 LiOH·H2O-0.62 LiNO3为锂源和熔盐,纳米锐钛矿Ti O2为钛源,通过熔盐辅助固相法制备纳米Li4Ti5O1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800℃热处理时间对Li4Ti5O12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经预烧、压片,800℃热处理1 h后所得产物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1 C下其比容量为152.7 m Ah/g,5 C下其比容量为139.8 m Ah/g,特别是在10 C高倍率下仍然具有127 m Ah/g的放电比容量。与传统固相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耗低,而且产物的电化学性能优良,非常适用于产业化生产钛酸锂。  相似文献   
3.
研究硅胶对麻痹性贝类毒素吸附性能情况,探究其作为毒素检测前处理材料的可能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别表征硅胶形貌尺寸、官能团与化学键,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分析硅胶的热稳定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硅胶对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溶液吸附情况。结果表明,所选用硅胶直径介于30~60μm,尺寸相对均一,富含硅羟基团,热稳定性好,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有效吸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能在0.1%酸性条件下解吸附。鉴于硅胶自身特性及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良好的吸附能力,有望用于动物性水产食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净化前处理,其吸附机理是表面的硅羟基与麻痹性贝类毒素分子中氨基、亚氨基之间形成氢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