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市售鸡蛋三种主要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北京市场零售鸡蛋被3种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结果表明:蛋壳上大肠杆菌的平均带菌率为80%,沙门氏菌的平均带菌率为15%,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带菌率为5%;蛋内容物中大肠杆菌带菌率为55%,少数带有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3.
红枣醋醋酸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郎家园枣为原料,结合现代发酵技术进行酿醋。首先对发酵方式进行选择,试验发现摇床发酵结果好于静置发酵。针对摇床发酵过程中摇床的转速、醋酸菌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初始酒精含量对发酵结果有影响,故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寻找发酵最佳工艺条件,通过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最佳条件为:初始酒精含量6%、接种量5%、摇床转速160 r/min、发酵温度32℃。  相似文献   
4.
酿酒葡萄皮渣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我国葡萄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发展,逐年递增的、大量的葡萄皮渣由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已经成为葡萄加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开展葡萄皮渣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减轻环保压力,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介绍了近年来葡萄皮渣综合利用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葡萄皮渣中多酚、色素、葡萄籽油和蛋白质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和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牛乳产品在热灭菌过程中,大多数细菌都被杀灭,但仍会有耐热菌存在,尤其是能够形成芽孢的耐热性细菌,会对灭菌牛乳的品质造成很大危害。针对牛乳中存在的耐热菌对产品产生的危害及采取控制措施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Box-Benhnken设计优化糯玉米汁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Box-Benhnken模型对糯玉米汁澄清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糖化效果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为:糖化温度>糖化时间>加酶量,分别达到0.1%,1%和5%显著水平;pH对糖化效果影响不显著。(2)利用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得出加工工艺的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准确有效。(3)糖化酶0.045%、糖化时间3 h、糖化温度60℃、pH值4.5条件下糖化,随后按1︰10料水比稀释,最终以10 000 r/min离心10 min,据此可实现最佳澄清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地方乳酸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LN1#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应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得到L.bulgaricus LN1#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溶菌酶质量浓度为15.00 g/L,酶解细胞壁的时间为60 min,酶解温度为44℃。对原生质体进行灭活,致死率达到100%的条件:紫外线灭菌为120 s;高温为53℃,60 min。应用青霉素对融合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37℃培养时产乳酸量与出发菌株相同,10℃贮藏时,产乳酸量明显减少的目标菌株NO2#和NO3#。  相似文献   
8.
甘薯叶可溶性蛋白乳化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薯鲜叶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甘薯叶可溶性蛋白(SPSPL),以甘薯叶压榨粉(SPLE)和大豆蛋白粉(SP)为参照,研究了pH、氯化钠浓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甘薯叶可溶性蛋白乳化及其稳定性的影响。pH、氯化钠浓度和温度对甘薯叶可溶性蛋白乳化性影响较大。与SPLE和SP比较,SPSPL在碱性(pH10)范围内乳化性及其稳定性都较大,低盐浓度下(0.1mol/LNaCl)乳化性较大,但乳化稳定性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60℃时乳化性及其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该法秉承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理念,推行了一个以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并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律地位,引入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风险控制手段,本文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诸多亮点进行了总结和解析,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食品监管部门更好的理解和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酸奶后酸化乳酸菌菌株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奶在储藏、销售直至食用前,由于乳酸菌仍会生长繁殖,使pH继续下降,出现消费者不可接受的过酸味及感官质量下降等后酸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了控制酸奶后酸化的措施,重点讨论了诱变育种以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选育抗酸奶后酸化菌株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