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TCA2003,DINI12,ME5000等几种测量仪器的特点、工作原理、主要用途及为此开发研制的高精度控制测量自动化系统;论述了GPS测量高程的现状、以及GPS测量高程的最新方法——精化大地水准面法的具体做法;总结了这些新技术在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大型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11坝岸(边)坡外部变形监测系统的建立小浪底坝址区处于低山丘陵区,河流走向近东西,河谷两岸山体高程为350~500m,枯水位高程135m左右,河谷形态呈不对称U型谷,谷低宽350~600m。坝址及近坝库区右岸由软硬相间的砂页岩互层组成,其层状岩体顺向坡结构受狂口背斜层间错动作用,有多层泥化夹层。岸坡内有多处蠕滑变形体,其变形特征为:沿泥化夹层蠕滑,带动“层状砌体结构”的砂岩节理块体发生倾倒转动,形成颇具特色的“倾倒滑移”变形模式,个别变形体已发展成为古滑坡。这些蠕滑变形体发生于河谷形成期,与河谷…  相似文献   
3.
百色水利枢纽施工控制网测量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百色水利枢纽施工控制网的设计原则、基本精度指标和使用数据、设计要点及观测方案 ,通过控制网的造埋、观测、计算及平差 ,对控制网的设计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变形监测系统的硬件与软件构成,对差分测量和常规测量两种观测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对TC2002人工观测结果与TCA2003自动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形成了集TCA2003全站仪实现野外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建立变形监测数据库,实现对变形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与变形分析于一体的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5.
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g-PMMA)共聚物,其接枝率为10.2%.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DF-g-PMMA/POSS纳米纤维复合膜,并研究了POSS的含量对其形态、机械性能和晶体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OSS的加入,纳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纤维平均直径减小,复合膜的结晶度最大降低了13.0%,其机械性能和初始模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当POSS质量分数为2%时,拉伸强度达到了8.01 MPa.  相似文献   
6.
精化大地水准面提高GPS高程测量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利用重力、水准资料建立(似)大地水准面的过程,并把这一技术成功应用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施测像控点高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在黄河流域大地水准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原稳装置是采用闪蒸法、分馏法回收原油中的轻组分(轻烃),使原油达到稳定状态,减少原油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本文概述了天然气分公司油气加工二大队原稳站原油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改造导热油加热器工艺流程及运行方式、改变工艺流程中腰轮流量计的安装位置、在合适位置增设原油过滤器三个方面解决目前原油加热温度低的问题,通过改造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加热效率及原稳装置的轻烃收率,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角度阐述控制网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策略及四要素 ,以盘石头水库施工控制网设计为例 ,从盘石头水库的地形、地质条件、大坝及其建筑物的布置出发 ,论述施工控制网的设计原则、基本精度指标和使用数据。从选择控制网的参考系、控制网的图形、控制网的观测方案及对已确定的控制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方面 ,进行了控制网的优化。通过控制网的观测 ,对控制网的设计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小浪底工程的概况和近坝岸 (边 )坡外部变形观测的必要性 ,然后对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与监测情况进行了叙述 ,用常规分析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最后采用统计学中的逐步线性回归方法 ,对位移量较大的某一测点建立了位移量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了回归拟合和预报 .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结构胶具备替代焊点完成钢板结构粘接的使命,且单车使用量逐年增加,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中更加明显。目前各大主机厂对于结构胶标准的制订日趋完善,但大部分均简单引用国标GB/T 36877—2018或者ISO 11343:2019。在实际应用中对测试结果存在理解偏差,特别是对冲击剥离的图形解析不明确,甚至误读错读图形,最终导致结论不正确。从楔形冲击剥离原理、实际操作、结果解读、标准对比等方面对结构胶的冲击剥离测试进行研究与探讨,并结合实际经验及相关文献,给出结构胶在低温冲击剥离测试结果的推荐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