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0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郑州西南,距市区6公里处,尖岗村西,贾鲁河上,有一碧波荡漾,浩瀚壮阔的人工湖,此即当今郑州市最大的蓄水工程——尖岗水库。贾鲁河渊源于战国时的鸿沟,古称汴水、汴河、通济渠,后因元朝工部尚书贾鲁治河而得名。其干流源出密县圣水峪,沿途有著名的三李温泉、冰泉及胡家池、申家池汇入,集流成河,蜿蜒而下,经郑州西、北郊,折而向东。水库上游,干流河长20.4公里,坝上右岸500米处,另有九娘娘庙河汇入,控制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新郑县八千乡沙张村农民刘富增,在去年冬修水利当中,创造出一种分层取水、多管汇流的打井新方法。用这种方法。打一眼井只需要4个工,包括配套在内,投资不足1000元,每小时可提水20吨,保灌农田30亩。刘富增是当地有名的打压水井能手,经常帮助当地群众打压水井,解决用水困难。他创造的打井新方法就是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地面上,用打压水井的工具钻出5至  相似文献   
3.
密县午店乡古角村位于李湾水库下游,地下水资源丰富。全村有九眼机井,一处提灌站,在一九八二年的农村体制改革中,该村成立了浇地公司,对全村水利工程设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服务到户。几年来,这个浇地公司越办越好,不仅保证了全村水利工程设施完好无损而且较好地发挥了效益。一九八六年遇特大干旱,这个村小麦普灌三水,玉米普灌二水,426亩水浇地粮食亩产仍达800公斤以上。为什么这个浇地公司会越办越好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队伍专业化。浇地公司由经理、会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着投资难、管理难和浇地难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三大难”呢?河南省新郑县从本县实际出发,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户个体或联户投资办水利;另一方面,大胆进行改革,把一部分集体修建的机井,作价转卖给有经济实力,又善于经营的农民进行管理,用转卖的资金修建新的水利设施,投入扩大再生产。新郑县是一个以机井灌溉为主的农业县,全县有农用机井5500多眼。  相似文献   
5.
何勇前 《治淮》1989,(4):20-22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薄弱,水利工程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农民对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6.
神奇的颍源     
沿着嵩山南麓盘旋起伏的公路西行,在少室山和熊山的毗邻处,有一道宽约二百米的峪谷,两边峰峦迭翠,林木葱郁,中间野花簇拥着一池清澈晶莹的泉水,顺小溪婉蜒淙淙流过,这就是颍河的源头珍珠泉。据史载,春秋时此地为颍谷,郑国大夫颍考叔曾在此做封疆官,居于泉畔。《左传》  相似文献   
7.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数条名川大河。为了把祖国的山河打扮得更壮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战斗在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他们用鲜血和汗水,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创业者之歌。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富伯康,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在密县新县城的北面有一座绵延数十里的青屏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巍然屹立。它,成了密县的象征。然而,这座有着美好名字的青屏山,却是“山顶没有树,深谷不见泉,吃水更比吃油难”的缺水山区。在青屏山西北隅五华里处一个叫屈嘴的村庄有个“五代井”,据碑文记载,从清朝同治年间起,这里的人们前仆后继,历经五代人,积百年之辛劳,才凿成的这一眼吃水井。“吃水难、难似上青天!”是这一带人民多年来发自肺腑的感叹!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密县地处山丘,历史上干旱缺水,全县有2/5的村庄、18万人饮水十分困难。建国以来,全县人民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初步解决了十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仍有8万多人饮水困难亟待解决。过去靠传统的水囤、水窖拦蓄地面雨水径流供人畜饮用。用这种办法蓄水,卫生条件差,且雨大易淤积、冲毁,雨小径流少。往往是“一年建,二年用,三年修,四年废。依然未能改变饮水困难。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荥阳县高村乡有3.72万口人,5.44万亩耕地,是以井灌为主的地区,现有配套机井644眼,机井灌溉面积4.36万亩,占全乡农田灌溉面积的95%以上,对农业增产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前几年由于放松了管理工作,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仅1985年,全乡机井上的电线就被割、被盗2.2万米,损坏、丢失机泵零部件100余件,机井完好率只有60%左右,灌溉面积衰减了近万亩。针对以上情况,高村乡认真分析了机井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没有处理好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报酬偏低;执行合同没保证,往往是干部说了算,合同不兑现;机泵更新配套缺少经费,坏了没人修,浇地时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