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杨玉珍  卜凡敏  罗纨 《人民黄河》2012,34(12):103-105
为了增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面积,开展了排灌模式转换工程试验。试验区规划土地整理总面积为793.30hm2,分6个步骤进行试验,即区域环境考察、工程区勘测、排灌模式转换工程设计、地下暗管铺设、强排站建设、防洪涝措施配套等。试验区工程效益分析表明:暗管改碱工程改良中低产田的年增收益为396.28万元;新增耕地的年收益为557.63万元;新增耕地资源的价值为6 691.5万元,为工程总投入的1.82倍。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排灌模式转换工程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暗管排水系统排水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埋深浅、含盐量高,夏季降雨集中,农业生产受到土壤盐渍化与涝渍灾害的威胁.因此排水系统建设是保证粮棉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现行的排水设计规范依据的是农田水分调节的平均情况,忽略了水文过程的随机性与地区水文要素的特点.本文使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暗管排水系统布置的排水效果.模拟结果显示:在有效控制土壤盐分的前提下,采用“浅密型”暗管布置能够更好地调控农田水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该布置能够显著减少地下排水输出,增蓄雨季淡水,有利于三角洲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及生态环境保护.“浅密型”暗管布置在防涝排渍以及防止海水入侵方面均优于当地现有的深沟型明排系统.本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