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3篇
水利工程   3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水电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但在开发中存在着水能资源管理缺位、部门职责不清、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调度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建立和完善水能资源许可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行统一调度、协调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丹  叶闽  余秋梅 《人民长江》2008,39(19):54-55
非点源排放具有随机性、无固定位置、排放量难以预见等特点,准确确定其来源、进行有效模拟及控制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由病原体产生的非点源污染通过暴雨径流进入水体,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极大,由此引起的水安全事件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通过介绍美国国家环保局推荐的、在美国广泛实施的一项新的技术-细菌源追踪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状况,提出在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中应开发应用这种技术,意在促进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BST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孟  叶闽  蒋固政  余秋梅 《人民长江》2008,39(23):121-123
细菌通过非点源途径污染水体引起的饮水安全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BST(Bacterial Source Tracking)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环境监测新技术,被称为是一种能把非点源污染监测转化为点源污染监测的技术。对BST技术基本原理、主要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促进我国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面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维坤  尹炜  叶闽  雷阿林 《人民长江》2008,39(23):83-87
随着水域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问题愈趋突出,因而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成为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通过回顾面源污染模型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发展时期国外典型且部分也在国内应用的7个面源污染模型,对各个模型的开发提供者、模拟的主要过程和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总结了国内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成果,分为国内自主研究模型和引进国外先进模型两类。可以看出, 3S技术与面源污染模型的结合及在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分析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指出了我国在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模型的自主研发和基础资料库的建立,并强调了统计模型在我国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种适体坐标下复连通区域的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地处理复连通域内流场数值计算问题的方法。将复连通域分解成多个单连通域,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再组合还原,通过网格变换系数将地形对流场的影响带到流场计算过程中去。完成流场计算。  相似文献   
6.
一维垂向水温分布模型在隔河岩水库中的应用与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国内外水库水温研究的发展情况 ,并以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为对象 ,研究深水型水库的垂向水温分布的模拟问题。采用一维垂向水温分布模型 ,用有限差分法计算隔河岩水库的垂向水温分布 ,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 ,其吻合效果良好。该方法可用于深水型水库垂向水温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叶闽  杨国胜 《人民长江》2001,32(7):42-43
在二维水动力学与水质模型开发的基础上,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软件,将航测技术运用于河流水质模型的前后处理工作中,并根据模型特点进行改进,这项技术不仅增强了水质模型数据前后处理功能及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使计算结果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为决策者提供可视化的决策信息,现已运用到多项环保科研中去,如湖南衡阳水污染事故调理,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三峡工程砂石料生产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娟  叶闽  杨国胜 《住宅科技》2004,(10):44-46
随着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从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的概念入手,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雨水利用系统,并指出加大生态小区雨水利用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城市地表径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武汉市桃花岛塘和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对城市地表径流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塘和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净化城市地表径流,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COD为84.0%~85.4%、TP为89.6%~91.8%、TN为92.2%~94.4%、SS为95.8%-97.1%,其中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COD、TP、TN、SS的去除率分别为69、0%~73.1%、82.6%~86.6%、89.0%~90.4%、64.7%~69.2%,除氮效果独特。在无雨期该生态系统可用于净化湖水,实现了削减污染和保持系统稳定的双重功能,同时还可补给养鱼塘用水。  相似文献   
10.
紫色土地区壤中流磷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紫色土分布地区,由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引起的磷素流失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土壤磷素的不断累积,磷素随壤中流流失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对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的形成及其对磷流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壤中流活跃,大孔隙流是壤中流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土质越松散,壤中流越大。土壤剖面较强的固磷能力及大流量的壤中流造成壤中流中溶解态活性磷流失浓度低于0.03 mg/L。而活跃的壤中流对土壤剖面存在侵蚀作用,使得非活性磷成为壤中流中磷输出的主要形态,其流失负荷占总磷的80%以上。同时壤中流的存在使土壤剖面磷素发生再分布。对于砂壤土而言,壤中流可以将表层磷素传输到土壤剖面底层,增大土壤底层磷饱和度,这将进一步增加壤中流磷流失的可能。对于砂质粘土,壤中流的传输能力有限,对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