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2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黄河任总河时,曾有人问他,“水高堤高,不将隆堤于天乎”?意思是说:“黄河下游河道,年年淤高,水位抬高了,堤防也相应加高,这样下去,年代久远,不将大堤加高到天上了吗?”当时潘季驯曾解释说:  相似文献   
2.
对黄河下游干流河道和防洪问题有几种不够科学的提法:如“豆腐腰”河段、“槽高滩低”的河道断面形态和“七下八上”的大洪水期等。为了澄清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作进一步商榷。(1)黄河下游从河南兰考东坝头到山东东阿陶城铺河段,常被称为“豆腐腰”,多年来一些同...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温孟滩河段历史上河势变化巨大,50年代末至70年代大力整治河道后,河势趋于规顺,流路基本得到控制。温孟滩区面积宽广,洪水漫滩在下游起到自然滞洪作用。为配合小浪底水库移民安置区建设,1996年将该河段左岸控导工程以防护堤贯连,把温孟滩区进行封闭,使河道缩窄,将来同流量水位将有一定的壅高;小浪底水库距温孟滩仅20余km,水库建成后拦沙运用期间,该河段首当其冲,河道将发生严重冲刷,须准备充分的备防料物,大力修守,保持这一河段完整的工程体系,避免其对下游河势变化的影响,同时联系到花园口至东坝头确保河段的河道整治工程,亦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打一场攻坚战,争取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清水下泄期使下游河道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埽工为黄河上最古老的御水建筑物。它是用薪柴绳缆和土筑成的。早在春秋时期已有应用,埽工之名起于北宋时期。在宋代以前主要是采用卷埽的办法:“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密布芟索(用芦荻拧成的绳索)、铺料(在绳索上铺榆、柳枝叶),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砖石,以巨竹索(即竹绳)横贯其  相似文献   
5.
横河出险 不可忽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明高村以上的黄河下游河道,河身宽浅,泥沙淤积严重,主溜变化无常,往往出现“横河”,危及大堤安全。产生横河的主要原因:一是滩岸被水流淘刷坐弯时,在弯道下首滩岸遇有粘土层或亚粘土层,其抗冲性较强,水流到此受阻,河弯中部不断塌滩后退,  相似文献   
6.
徐福龄 《人民黄河》1989,11(5):61-64
研究黄河水利史,可以为现实治河提供借鉴。黄河水利史研究,开始于30年代中期。半十多世纪以来,已由初期以文献编纂为主,逐步发展为多项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历史洪水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治黄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保滩固堤、引黄放淤等治河经验,也先后在治河实践中被吸收。文章认为,当前黄河水利史的研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手段也需要改进和提高,建议加强相关学科的协作,增加上中游研究的选题,利用遥感技术从事古河道淤积变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北宋末年以前,黄河多自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本纪》),黄河从此南下夺淮,历经金、元、明、清七百多年。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过问堵口事,黄河遂由铜瓦厢折向东  相似文献   
8.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的河道成为“悬河”.河势多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决口,1950年以后,黄河下游分段开展了河道整治工作.已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经受了多年不同类型洪水的考验,这些工程改善了河道的横断面形态,限制了不利河势的出现,稳定了溜势,规顺了河槽,减少了防洪中的被动局面.实践已经证明,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对确保防洪安全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广和改进防汛抢险技术,适应堤防工程安全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将连载《防汛抢险技术讲座》。内容包括大堤防汛抢险、险工与闸坝抢险和堵口工程三个方面,拟分三期刊载。欢迎读者随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河下游河道在兰考东坝头以南有明清时代的河道(以下简称明清故道),亦称“南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经河南商丘、虞城,山东曹县、单县,江苏丰县、沛县和砀山至徐州合泗夺淮,经涟水由云梯关东注黄海。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改道后,经河南长垣、濮阳、范县,山东菏泽、梁山县夺大清河,经济南由利津东注渤海,即为现行河道。而东坝头以上到沁河口这段河道,既是明清故道的上游河段,也是现行河道的上游河段。黄河这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