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2篇
水利工程   7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VPN技术的教育城域网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深入研究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特点后,给出了一种基于VPN技术的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模式。文中从VPN技术分析入手,总结出了VPN在网区中的部署方式,并给出了VPN在教育城域网部署中的推荐模型。此外还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引入到VPN教育城域网中,提出了保持角色互斥和最小权限的办法,并给出了基于RBAC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办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个工程实例,介绍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国家报告-印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大庆 《小水电》2004,(2):8-17
1 简介 1.1 自然概况 从地理上讲,印度是南亚的1个共和国;它是世界上第7大国,人口仅次于中国.其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西南是阿拉伯海,东南是孟加拉湾,南接印度洋.具体位置是在北纬8.4°到37.6°,东经67.8°到97.25°之间.南北长3215km,东西宽2933km,总面积为3287590km2.其陆地边界长14103km,海岸线长7000km.印度平原总面积达400000多平方英里,其中最大的为北部的印度恒河平原.  相似文献   
4.
潘大庆 《小水电》2005,(5):7-16
尼泊尔位于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南麓恒河平原之间,北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东部、南部和西部与印度相邻。领土面积147181km^2;东西长885km,南北宽大约145~248km。尼泊尔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山地国。传统上,尼泊尔划分为3大区域:特拉区(Terai)、中部山区和喜马拉雅山高地;区域自东向西排列。  相似文献   
5.
严俊  吴昊  潘大庆 《小水电》2005,(1):16-17
尼泊尔以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而著称。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3,000MW,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可开发量为43,000MW。然而至2001年底,尼泊尔的水电总装机容量仅为535MW。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水电开发在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农村能源供应、消除贫困、退耕还林、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小水电得到快速发展,至2004年底,中国运行小水电站达43000座、装机容量3466万kW,占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99%。全国近1/2的地域、1/3的县和1/4的人口主要依靠小水电供电。中国小水电大规模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鉴于中国在大规模的小水电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相似文献   
7.
缓冲区溢出漏洞问题是一种常见的程序漏洞,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中平台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漏洞,文章首先介绍缓冲区漏洞的主要原因和常用的防范措施,然后深入讨论一种基于Libsafe的格式化串漏洞的防范和堆栈溢出防范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方法。该方法容易实现,配置简单,只要配置LD_PRELOAD环境变量,操作系统就可以调用,不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不需要重新编译已经存在的应用程序,可以防范很多未知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相似文献   
8.
2011年出现的CXPST攻击算法能够对运行BGP协议的骨干路由器发起大规模的拒绝服务攻击。针对该算法攻击范围和攻击过程均不可控的现状,通过对骨干网络拓扑结构和BGP协议数据扩散路径的建模分析,提出基于衰减扩散的可控BGP协议的攻击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按衰减扩散的攻击策略,可以实现对局部区域的可控CXPST攻击。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和训练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可扩展网络协议分析平台。该平台通过结构化的协议描述方法,能够动态产生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数据,以图形化的界面让用户理解和分析网络协议各字段含义及填写要求,同时开放式的接口支持增加新的网络协议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物联网的矿井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前预报煤矿井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设计了基于分布式物联网节点信息监测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地质灾害预测功能和井下自然条件的分析,给出了井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重点设计了该监测系统中分布式监测节点之间的协同工作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使得所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能够长时间、高可靠性地在井下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