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水利工程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6-2017年"中四角"工业废水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重心迁移轨迹。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中四角"工业废水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呈西南从高到低、中东从低到高的演变规律;总体空间内无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局部空间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且以低高集聚状态为主;2006-2017年间"中四角"工业废水排放重心主要在东经114.38°E^114.95°E、北纬29.18°N^29.34°N区域内移动,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总距离为107.88 km;"中四角"工业总产值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总距离为94.39 km,除2011和2012年外其他年份的重心移动距离变化较小。2006-2017年间"中四角"工业总产值重心逐渐偏离几何中心,而工业废水排放重心逐渐向几何中心靠拢且移动速度明显高于工业总产值重心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关系,为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优化用水结构等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区域为例,利用熵权法(EM法)、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和相对发展度模型(RDDM)对其用水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①2009-2015年典型区域内的用水效率变化较大,且近年来还呈上升的趋势;典型区域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其产业结构基本特征和变化特征方面差异明显。②典型区域用水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化速度间的相互影响明显,且耦合关系皆处于拮抗阶段但趋近于磨合阶段的位置,正经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的状况。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地区的用水效率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关系虽拮抗但趋于优化状态,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仍很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态浮床系统,在室内研究了浮床植物单作和混作对氮的去除效果及其根际周围硝化与反硝化菌种群数量以及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床植物混作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优于植物单作和无植物系统,而植物系统又优于无植物系统;植物单作与混作根际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硝化作用速率、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反硝化作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处理15 d后,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在水芹系统中的减少较比豆瓣菜和混作系统多,硝化作用速率在水芹系统中的降低较豆瓣菜和混作系统明显(P <0.05);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水芹系统,豆瓣菜系统,混作系统,无植物系统;且反硝化作用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水芹系统,豆瓣菜系统,混作系统,无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4.
收集整理了鄱阳湖饶河段2个国控监测点2007-2011年富营养化氮磷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饶河段乐安江和昌江监测断面氮磷等污染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饶河昌江断面水质Ⅴ和劣Ⅴ级氨氮污染的月发生频率为2.17%,Ⅳ级氨氮污染的月发生频率为6.52%,而饶河的乐安江断面水质Ⅴ和劣Ⅴ级氨氮污染的月发生频率分别为13.04%和23.91%,Ⅳ级氨氮污染的月发生频率为15.22%,同时还发现饶河乐安江断面水质劣Ⅴ级氨氮和磷复合污染的月发生频率为28.26%,Ⅳ和Ⅴ级氨氮和磷复合污染的月发生频率为2.17%。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饶河段氮磷等污染的时空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生态足迹理论,通过构建淡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与淡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在多维指标视角下分析2010年—2018年中部四省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以探讨中部四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前景。结果表明:2010年—2018年期间,中部四省人均用水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中部四省的淡水资源总量与总用水生态足迹的匹配程度相对较好,各省基本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中部四省人均淡水资源承载力较高但受区域降水自然因素影响显著;淡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多,万元GDP水生态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中部四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中部四省人均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在(0,1)范围内,淡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在0.5以上;且淡水资源负载指数均小于1,属于Ⅴ级水平,表明研究期间中部四省淡水资源开发利用低,开发潜力很大,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今后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容易、安全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