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8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河流域委属大河控制站站网布局分析检验与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论述了黄河流域委属大河控制站的基本情况,通过资料分析,按“直线原则”计算了黄河大河控制站布站数目的上、下限,并调查分析落实了各河段近期和中长期治理开发对水资料的需求,确定各河段测站数目的采用值;对照现有站数,结合测站位置,功能,测验,生活条件等,逐段逐站进行审查,综合评估,决定测站的撤,迁,留,并对密度不足的河段提出了设站意见。  相似文献   
2.
水文缆道自动化测控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水文缆道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等问题,从系统的功能、原理及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入手,开发研制了水文缆道自动化测控系统信号采集与传输、流量测控自动化和流量计算软件等关键模块。与人工吊箱流速仪测量进行的比测试验表明:水文缆道自动化测验控制系统采用的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流量、流速及水深等方面的测量误差均满足《水文缆道测验规范》和《河道流量测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综合分析了1855年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入海流路的变化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在一定中能产生溯源冲刷,影响改道效果的条件除流程外,还有河道状况(如植被、抗冲性、形态、工程等)以及水沙条件;河口延伸,尤其是单股行河时期的延伸,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改道点以下,改道点以上的河床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4.
结合无线通讯技术、高精度GPS定位技术以及电子地图技术等.研究开发适合于黄河河道断面测量需要的基于PDA的电子地图导航测量系统,把电子地图导航技术和GPS精密定位技术集成为一体,便于依据电子地图快速找到断面位置和断面桩点,并实现了断面测量数据的实时存储、计算、入库等.有利于数据的现场检核与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5.
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水权转换总体规划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次是编制内容。在明确初始水权分配的原则下,根据灌区节水潜力与节水规划,制定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水权转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激光粒度分析仪应用于黄河泥沙颗粒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应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适于黄河泥沙粒度分析的一套基础参数,建立了黄河泥沙激光法←→传统法粒度级配的衔接互换关系,表明将激光粒度分析仪推广用于河流泥沙粒度分析,将使本项业务技术发生根本的飞跃变化。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复循环演变及该时期河口治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黄河河口复循环演变理论,主要包括流路进程的单循环、复循环各环节的河口演变规律。以清水沟流路大行河过程的完整描绘为纲,勾画了今后用于指导河口流路规划,河口治理,三角洲经济格局规划的大流路三角洲复合三要素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胜利石油海洋的战略需要,分析了今后清水沟流路运用及短期、长期河口治理特点,提出了进行人工干预措施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水文作为治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新的伟大治黄实践中,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己任,在全面做好传统水文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水文业务范围,接受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努力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可靠支撑.通过近几年黄河水文完成的重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诠释并展示黄河水文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中的地位、作用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黄河下游河道历年冲淤变化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水沙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经历了几个明显过程。(1)1950年至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来水来沙为天然情况,河道冲淤演变与天然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演变规律为“多来、多排、多淤”、“少来、少排、少淤”,总的趋势是河床淤积,大水淤滩刷槽,小水淤槽,淤积沿程变化、横向分布不均,年际冲淤变化较大。(2)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下游河道冲刷较快,年平均冲刷泥沙5.78亿t,冲刷范围遍及整个下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